476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术的护理
静脉肾盂造影又称排泄性静脉尿路造影,结合腹部平片,不仅可以明确有无泌尿系统阳性结石,还可以发现肾脏肿瘤所引起的肾盏、肾盂受压或破坏,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输尿管梗阻,膀胱内充盈缺损以及部分先天性发育畸形。
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仍将本法作为泌尿系统最基本最方便的诊断方法[1]。
我科2006年1~12月共做静脉肾盂造影47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利用德国西门子IconosR200型数字胃肠机(DSA)共做静脉肾盂检查476例,男290例,女286例,年龄8~77岁。
1.2 方法:患者仰卧于DSA床上,将造影剂2~3分钟注射完后,立即在X 线透视下于5、10、15分钟各摄肾区片1张,如果显影满意,摄全尿路平片1张。
部分患者显影不良嘱患者暂离DSA床适当活动,勿解小便,再延长时间摄片。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在造影过程中出现反应,其中1例症状严重,终止造影;14例症状较轻,经过适当处理后,症状消失后完成造影;其余461例顺利完成造影检查。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嘱检查前3天禁用硫酸钡、铋剂等药物,前1天食少渣饮食,术前晚服缓泻剂,当日晨禁食、禁饮并排便,必要时灌肠,注意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保护患者实现自我决定的权利[2],选择好碘剂(76%泛影葡胺或碘海醇),并在医患同意书上签字,有效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并做好造影前的护理评估。
2.2 术中护理
2.2.1 注意患者安全,防止坠床:协助患者站稳DSA床尾架,身体紧靠DSA
床,两手分别抓紧DSA床两侧的把手,然后放平DSA床,协助患者脱其外裤。
本组无1例坠床发生。
2.2.2 合理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药速度:由于造影剂黏稠度较大,所用剂量也较大,因此一般选择弹性好,通畅且管径较大的静脉血管,避免选择近日穿刺过的血管,多采用肘正中静脉,以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
一般成人40~60 ml,儿童以0.5 ml/kg,注射前再次询问及查对患者的过敏史,开始注射造影剂时速度要缓慢,严密观察并仔细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无不良反应可加快注射速度,约2~3分钟注射完毕,注射完毕要暂时保留静脉通道,以防迟缓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本组患者5例诉注射部位疼痛,适当按摩静脉穿刺点周围后缓解。
2.2.3 密切观察患者注射过程中的反应
2.2.
3.1 造影剂的过敏反应:造影剂过敏反应不能完全避免,应事前作好防范工作,以尽量减少其发生,减轻反应的程度[3]。
正确掌握各种造影剂的适应证,熟悉患者病史及全身情况。
凡造影前经检查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肾功能不全、脱水、糖尿病、哮喘、荨麻疹等)的患者,尽量避免造影检查。
因此,应询问有无造影剂、药物、食物等过敏史,对有荨麻疹、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
还应该了解有无其他高危因素,例如较重的心、肾或全身疾病。
造影前应注意补液,纠正某些高危因素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在注射造影剂前10~15分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 mg,对预防或减轻过敏反应比较安全可靠[4]。
合理选择造影剂的最佳剂量、注射方式和速率。
对于要求比较高的检查,应尽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以免影响检查过程,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严密观察患者,做好急救准备,是处理过敏反应的最有效的措施。
医护人员要熟悉和掌握造影剂的性能、用量、禁忌证以及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
本组有14例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灼热感、心慌胸闷,立即减慢注射速度或者暂停注射,嘱患者深呼吸,头偏向一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后继续造影检查,顺利完成。
另有1例在注射造影剂15 ml后,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速、大汗淋漓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停止造影检查,快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 mg,给予吸氧等抗休克处理,同时通知医生,经过积极抢救,患者很快好转,送回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2.2.
3.2 对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造影剂的浓度和剂量均要小心,有文献报道,造影剂不良反应的解除时限应以20小时为限[5]。
本组1例造影4小时后出现短暂肾功能受损,出现了血尿,蛋白尿等肾功能受损的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血尿、蛋白尿消失。
2.3 术后指导及护理:患者完成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后,继续观察15~20分钟,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检查室,并嘱其多饮水,以加速体内造影剂的排泄,减轻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荣独山.X线诊断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2.
[2] 李旭,周文娟.护理中的知情同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1):528.
[3] Reddan DN,Szczech LA,Tuttle RH,et 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mortality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among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Am Soc Nephrol,2003,14(9):2373.
[4] Bartholomew BA,Harjai KJ,Dukkipati S,et al. Impact of nephropa-th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a method for risk stratification[J]. Am J Cardiol,2004,93(12):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