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课题: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课时:一节课
课程类型:新课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知道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讨论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
因。

教学方法:以合作学习法为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关上课本,我们回顾第三节课(甲午中日战争)所学的内容。

生:回顾中
师: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爆发了什么战争,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及其战争结局怎样?
生: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了并签署了《马关条约》。

师: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样影响?
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9世纪末农民阶级爆发的义和团爱国运动以及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洋务运动,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下作为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作为爱国青年的你们会怎样做?
生:自由发挥中
师:同学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看
看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怎样的探索?我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快速浏览下该课内容。

回答下黑板上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即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领导者是谁,地点在哪里?3、公车上书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五分钟后)有哪位同学根据教材所看的内容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生:原因是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l 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领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简单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地点在北京;结果是失败了,虽然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师:在公车上书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那么,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呢?(简单介绍什么是维新派?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

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


生: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师: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他强调什么观点?
生:影响最大的是严复;
师:同学们对严复有多少了解?
生:沉默中
师: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大概了解严复后,还有哪位同学说说严复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他强调什么观点?
生:严复的代表作品是《天演论》,他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他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

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他强调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师:回答的很好,因此教材将其称为警世洪钟,它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康有为赞叹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严复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师:严复的思想主张触动了一批中国人,其中包括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心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了。

(强调“明定国是”诏书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正式开始的标志)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内容归纳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结果如何,这次变法有什么重大意义?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

生: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革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五个方面来归纳。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那么这次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成功了呢?为什么?
生:结果是失败了,因为遭到顽固派的竭力反对。

师:同学们要注意到,此次维新变法运动除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竭力反对之外,还有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实权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掌握以及变法触及到了顽固派的利益,故遭到其极力反对。

综合以上原因,最终导致其失败。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
杨深秀和康广仁。

又因为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又称为“百日维新”。

(强调“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运动同指1898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人士所发动的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等。

师:学完这课我们将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按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行巩固学习,即第一个小标题,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第二个小标题,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第三个小标题,短暂的“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后来由于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变法失败。

其中同学们要知道什么是公车上书,不要以后有人问你,你说不知道、没听说过诸如此类的借口;其次同学们要知道严复作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天演论》及其主要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对当时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再次,知道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最后,掌握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还剩些时间,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下,你是如何认识戊戌变法,也就是维新变法对社会的影响?生:……
师:1.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和爱国的意义。

2. 虽
然它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及其以后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近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他们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并且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回家后请同学们预习第八课辛亥革命。

课后作业:谈谈维新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原因
2、公车上书的领导者
3、公车上书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1、严复的《天演论》
2、严复的主要观点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
2、标志:“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
想;
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竭力反对等。

6、意义: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等。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