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学习目标】
1.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3.理解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代的进程
【重点】
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
【难点】
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快乐自学,巧妙记忆】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笔记)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一、康有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背景(主要原因):1895年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2、目的:救亡图存。
口号:变法图强。
3、经过:1895年,、等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公车上书”揭开的序幕。
二、警世洪钟《》(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维新派展开系列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翻译西方著作,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三、短暂的(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
1、开始标志:1898年(戊戌年),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戊戌变法开始。
2、主要内容:
①政治:,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最终失败)。
②经济:发展。
(促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创办报刊、开办、培养人才(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对中
国近代教育产生长远影响,维新变法失败后,唯一保留的成果),
废除(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阶级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④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升军队作战力)。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等为变法牺牲。
4、评价:(1)性质: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
(2)积极作用:有利于_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最突出的作用)。
(3)局限性: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愿望。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失败原因: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顽固派势力强大。
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第二部分【微笑合作,轻松过关】
2、想一想: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你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仅仅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造成的吗?为什么?
第三部分【知识小结】:学习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1.标志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开始的历史事件是,它学习西方的制度,主张建立制。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领导者是和;3.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作用是:在社会上起了作用。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2.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强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此文中“自强之路”、“维新之路”
分别是指()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其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B.建立强学会C.创办《万国公报》D.颁布《明定国是诏》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他强调的是()
A.学习西方的技术B.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6.下列相关戊戌变法的表述,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7.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殉难D.八国联军侵华8.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变法图强的主要人物有()
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发展农工商业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10.右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君子””是指()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1.“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材料评价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2.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准确的是()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5年是“百日维新”117周年,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展开大讨论,下面观点不.
准确
..的是()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戊戌变法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北京大学前身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15.有学者认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水准(由轻视转变为钦佩),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
——摘自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1)材料一中“失败”指的是什么?“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在中国后来转化成了怎样的实际行动?这个行动产生了什么作用(影响)?
(2)据材料二,谭嗣同为变法而从容就义,揭开这次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其主要领导人是谁?维新派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你认为是什么?
(3)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原因。
16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行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序幕:公车上书;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措施:发展农工商业;遗产:京师大学堂。
(3)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
或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对日本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