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行政史自考题-41

中国行政史自考题-41

中国行政史自考题-4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4,分数:44.00)1.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三院∙ 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枢密院(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被称作“国议”,作为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

答案为C。

2.清朝的议政制度作为完备的政治体制出现于______∙ A.努尔哈赤时期∙ B.皇太极时期∙ C.顺治时期∙ D.康熙时期(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议政制度可追溯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由议政五大臣及八旗旗主组成,参与议政。

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成为完备的政治体制。

答案为B。

3.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是在______∙ A.康熙在位时期∙ B.雍正在位时期∙ C.乾隆在位时期∙ D.皇太极在位时期(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清军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由于统治内部政治力量的消长变得不稳定,在康熙时权力达到顶峰。

康熙为了加强皇权设立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开始丧失,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更加衰落,在乾隆年间被取消。

答案为C。

4.康熙帝设______,从此“国议”的决策功能逐渐丧失。

∙ A.文馆∙ B.内三院∙ C.军机处∙ D.南书房(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康熙帝为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加强皇权,于1677年设立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功能逐渐丧失。

答案为D。

5.清朝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是______∙ A.内三院∙ B.翰林院∙ C.军机处∙ D.文馆(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命儒臣翻译汉文典籍,并记录本朝历史,设立“文馆”。

文馆是清朝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皇太极任命了一些文学侍从为文馆大学士,他们即是清朝最早的大学士。

答案为D。

6.顺治十五年,清朝参照明朝制度改______为内阁。

∙ A.文馆∙ B.内三院∙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顺治十五年,清朝参照明朝制度改内三院为内阁。

答案为B。

7.在清朝内三院中,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的是______∙ A.内国史院∙ B.内秘书院∙ C.内弘文院∙ D.内养心院(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其中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内弘文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

答案为C。

8.清朝总理全国政务的职能部门是______∙ A.理藩院∙ B.大理寺∙ C.军机处∙ D.六部(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中央政务职能机构的设置。

清承明制,仍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

但是,清朝六部机构规模较明朝庞大得多。

答案为D。

9.清朝名义上的中枢机构是______∙ A.军机处∙ B.枢密院∙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内阁(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清朝内阁制度基本因袭明朝,但内阁实权已远较明朝为小,只是名义上的中枢机构。

答案为D。

10.清朝军机处职官设置上俗称小军机的是______∙ A.军机大臣∙ B.大军机∙ C.军机章京∙ D.枢臣(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军机处在机构组成上与其他衙门不同,军机处职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或枢臣,军机章京称作小军机或枢曹,军机章京之下无书吏人员。

答案为C。

11.清朝六部直属于______∙ A.皇帝∙ B.内阁∙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清朝六部的法定职责和明朝大致相同,直属皇帝,其上没有法定上级机构。

答案为A。

12.清朝掌马政的中央机构是______∙ A.大理寺∙ B.光禄寺∙ C.鸿胪寺∙ D.太仆寺(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清朝太常寺主管祭祀事务,设置管理寺事大臣一名,由满族礼部侍郎兼任;光禄寺掌祭品、膳食和酒宴事宜,设置管理寺务大臣一名,由皇帝特简;鸿胪寺掌朝会礼仪之赞导,设置管理寺事大臣一名,由满族礼部侍郎兼任;太仆寺掌马政,设卿、少卿满、汉各一人。

答案为D。

13.雍正元年(1723年)后,清朝以______掌管理藩院事务。

∙ A.王公∙ B.大学士∙ C.皇帝∙ D.王公或大学士(分数:1.00)B.C.D. √解析:[解析] 理藩院官职由满族官员或蒙古贵族担任,汉人不得担任。

雍正元年以后,清朝以王公或大学士掌管理藩院事务。

答案为D。

14.清朝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是______∙ A.大理寺∙ B.太常寺∙ C.太仆寺∙ D.鸿胪寺(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清朝太常寺主管祭祀事务,设置管理寺事大臣一名,由满族礼部侍郎兼任;太仆寺掌马政;鸿胪寺掌朝会礼仪之赞导,设置管理寺事大臣一名,由满族礼部侍郎兼任;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设置大理寺卿满、汉各一名。

答案为A。

15.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是______∙ A.理藩院∙ B.光禄寺∙ C.宗人府∙ D.太常寺(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理藩院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其具体职责是掌管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官员、审理皇族内部的诉讼案件;光禄寺、太常寺和鸿胪寺所掌职事均与礼部有密切关系,他们名义上是独立的卿寺,实际上已沦为礼部的下属机构。

答案为A。

16.清朝对宦官进行严格管理并有效避免了宦官干政的机构是______∙ A.宗人府∙ B.军机处∙ C.大理寺∙ D.内务府(分数:1.00)A.C.D. √解析:[解析] 内务府虽属为皇帝服务的宫内机构,但其设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它使得宦官处于严格管理之下,不能像明朝宦官那样形成自己的权力系统,避免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历史在清朝重演。

答案为D。

17.清朝掌管皇族事务的机构是______∙ A.军机处∙ B.宗人府∙ C.都察院∙ D.大理寺(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中央机构的相关知识。

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郡王充任。

答案为B。

18.清朝在1840年以前共设______省。

∙ A.十八∙ B.十九∙ C.二十∙ D.二十一(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清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组织是省,(1840年之前)共设十八省,还有两个特殊行政区域即北京所在的顺天府和沈阳所在的奉天府。

答案为A。

19.清朝的地方区划分______∙ A.道、州、县三级∙ B.省、道、县三级∙ C.省、府、县三级∙ D.省、道、府、县四级(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清军入关后,清地方行政体制大体因袭明朝,地方区划分为省、道、府(直隶州)、县(属州)四级。

答案为D。

20.清朝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的是______∙ A.都察院∙ B.军机处∙ C.内务府∙ D.宗人府(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军机处是清朝后期的中枢决策机构;内务府掌管宫廷事务;宗人府掌管皇族事务,高居六部、内阁之上,排在政府机关首位。

答案为D。

21.清朝掌管一省行政和财政事务的长官是______∙ A.按察使∙ B.守道使∙ C.布政使∙ D.督察使(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清朝巡抚之下设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称作“藩司”或“方伯”,掌管一省行政和财政事务;按察使司长官为按察使,地位略逊于布政使,掌管一省监察、司法事务,重大案件要和布政使商议。

答案为C。

22.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起,各道道员不论其原职衔品级如何,一律定为______,道员从此由临时性差遣变为固定的一级地方长官。

∙ A.正三品∙ B.从三品∙ C.正四品∙ D.从四品(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道是省下属的地方政府,俗称“道台”,主要职责是协助督抚及布、按二司管理地方事务。

从乾隆十八年起,各道道员不论原职衔品级,一律为正四品,从此道员由临时性差遣变为固定的一级地方长官了。

答案为C。

23.明清时期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干是______∙ A.州∙ B.府∙ C.道∙ D.厅(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府是宣布国家政令的重要机构,长官为知府。

又称“黄堂”,知府掌一府政令,是承上启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清沿明制,府在地方行政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之基干。

答案为B。

24.清朝最基层的地方政府是______∙ A.州∙ B.厅∙ C.府∙ D.县(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清朝的县隶属于府或直隶州,长官称知县,掌一县之政令,被称为“亲民之官”其规定皆依明制。

县是最基层的地方政府。

答案为D。

25.清朝地方机构的一大特点为______∙ A.乡为最基层的地方政府∙ B.实行乡遂制与里社制的合一∙ C.地方官员设置灵活,不求编制上的整齐划一∙ D.省为中央派出机构,巡抚管理一省监察事务(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清朝为了防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提高行政效率,在府、县两级政府人员无定员定制,视地方政务繁简而定。

由此可见地方官员设置的灵活性,不强求编制上的整齐划一是清朝地方机构一大特点。

答案为C。

26.清初政府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沿袭了______∙ A.盟旗制度∙ B.伯克制度∙ C.旗民分治∙ D.土司制度(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清政府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上比前代有显著发展,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在今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沿袭了土司制度,实行间接统治。

答案为D。

27.清朝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制度是______∙ A.政教合一制度∙ B.军事管制制度∙ C.土司制度∙ D.政教分离制度(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沿袭了土司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答案为A。

28.雍正年间以后,清初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______∙ A.伯克制度∙ B.盟旗制度∙ C.土司制度∙ D.政教合一制度(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特殊行政区域的行政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