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考试评价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入推进和积极反思阶段。
在此阶段,评价机制,尤其是考试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
因此,如何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让考试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地进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就《历史与社会》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考试评价改革谈一点粗浅之见。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评价一、问题的提出(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落实要求改革考试评价1、理论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评价观念:(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从而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为多元。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3)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4)评价的模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它在肯定了考试依然是主要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纸笔测验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由于考试对教学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考试改革是本轮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课程标准能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方面。
2、现实要求:(1)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考试评价存在着“怪”现象。
一是“涛声依旧”现象。
实行新课改,在某些人眼里就意味着商机。
所以新课程实施不久,“配套”资料、试卷有如洪水,滚滚而来,呈泛滥之势。
翻翻这些资料、试题,其实是良莠不齐。
其中部分资料、试题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编制出来的,与以前的试卷并无差别,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新课程、新理念背道而驰,误导了教与学,影响了课程标准的落实。
二是“高能低分”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主动而灵活,他们经常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不断提升,表现很好,但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即所谓“高能低分”。
三是“说归说,做归做”现象。
在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逐渐被大多数老师接受,成为大家共实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堂教学却是老一套”的现象。
究其原因,关键是“说归说,做归做,考试还是老一套”。
由此可见,陈旧的评价方式,导致了课程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桎梏,新的课程标准很难落到实处。
(2)新课程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有关考试的一份调查为了探索适应新课程的考试方式,笔者曾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应考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调查结果显示,在新课程已深入人心的形势下,考试评价显然还有悖于新课程考试评价的宗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扩展和深入实施。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已进入深入推进和积极反思阶段的今天,改革考试评价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如何进行考试评价的改革呢?笔者认为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考试评价的改革这是勿庸质疑的。
(二)《历史与社会》考试评价的改革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的改革不能凭空进行,她应该始终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围绕以下指导思想和宗旨进行。
1、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共同参与评价。
2、宗旨:(1)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考试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
(4)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分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的规定。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落实要求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的改革,考试评价的改革需要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摸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二、依据课程标准改革《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的具体做法(一)考试方法的改革发展性评价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试(主要是笔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状况,改变原先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状况。
考试只是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法予以解决。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建立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动态考试评价体系。
1、每堂课的口试+每单元的面试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是发展变化的。
因此,不能过分看重他在一次考试中的考试成绩,也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他的终身。
因此,我们提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即教师要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进行随堂检测,单元检测于期末进行综合评定。
“每堂课的口试”就是当堂出几个考题,可以是旧课重提,也可以是新课小结,还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学生当堂讲述,教师随后评价,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具体评价方法见下表)口试能起到师生交流互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进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也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打好基础。
“每单元的面试”是指一个单元内容上完之后,选取其中一块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活动课。
活动方式可包括:“角色活动”、“表演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等等。
如在学习了“秦的大一统”这部分内容后,组织学生“表演活动”(编写和表演关于秦始皇的历史短剧)。
活动之后,根据学生在活动之前、活动之后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具体评价方法见下表)通过“活动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挖掘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单元检测+期末验收“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的考试”,则属于传统的考试形式了。
在考试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动。
在考试的导向上鼓励学生主动、灵活地探索知识、获取新知,不能把思维局限在标准答案上,而应寻找更好的结论。
因此,命题多一些能力题,少一些死记题:多一些开放题,少一些传统题:多一些实际题,少一些理论题等。
(具体内容见后面)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方式,把平时测验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三个方面按不同比例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操作如下表。
以上量性评价与上面的定性评价相结合,最后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
3、学生出卷+老师选卷+家长评卷在《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出卷,老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选出一份最合适的作为检测卷。
家长也一起参与到评卷中来,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出卷过程中所做的努力等。
4、分层考试+“爬梯”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淡化考试制度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由于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基础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下依然沿用"一刀切"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妥。
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原则,笔者尝试了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
如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考试,笔者出了A、B两份试卷供学生选择;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则由易到难分别设计了基础卷、能力卷、挑战卷,并且实行了基础卷的佼佼者下次可考能力卷,能力卷的佼佼者下次可考挑战卷,挑战卷的优秀者可免考的制度。
(称制之为“爬梯制度”)实践证明,实行分层考试淡化了考试的甄别功能,模糊了学生间的分数对比;创设“爬梯”制度,在考试中引入全新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发挥考试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贯彻,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考试内容的改革1、开放创新,是考试内容改革永葆活力的关键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结合上述关键。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探索中,我尝试试题的设计体现“五性”。
(1)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依照”:依照课标的内容标准,依照教材的主体部分。
(2)密切联系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参考”:参考课标的活动建议,参考教材的辅助部分。
(3)不求唯一答案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设计”:设计情感态度试题,设计技能能力试题。
(4)增强自信的趣味性,体现在“两个结合”:结合三级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使考试带来愉快、成功体验。
(5)关心学生的亲和性,体现在两个“灵活”:题型灵活,使学生会做;题目灵活,使学生想做。
具体尝试如下:(1)题型开放创新。
在继承以往成功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保留了原有的“单项选择”“材料解析”等题型,增加了“学以致用”等新题型,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这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我设计了“知识园”、“竞技园”|、“拓展园”三大题型。
其中“知识园”包括“精挑细选”、“历史诊所”,“竞技园”包括“建历史档案”、“觅历史足迹”,“拓展园”包括“史林探幽”|“学以致用”等题型。
通过这些开放创新的题型,使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得以有机结合。
(2)题目开放创新。
一改往昔《历史与社会》考试再认再现、照搬书本、简单复制的传统,力争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不得不摆脱对书本的依赖,摆脱死记硬背的答题习惯,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如下题:①下面两图分别反映的是热带和寒带地区的景观,请你选一选:图A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图B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填热带或寒带)。
②观察两图,我们可以发现两地房子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如屋顶的坡度都很大,请问:两地的人们在造房时都选择了尖顶,目的一样吗?请你说出理由。
本题第②问就是一个开放性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由于有了图片做材料,学生答题有了依据,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大致是以下两类。
目的不一样。
图A的人们生活在热带地区,住的是高脚屋,说明那里高温多雨,造尖顶屋有利于雨水排泄;图B的人们生活在寒带地区,那里冬季漫长,从图B可以看出那里经常下雪,造尖顶屋有利于大雪的快速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