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1、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是指人口问题、粮食短缺、资源破坏、能源紧张和[ ]。
1.土地退化2.气候变化3.环境污染4.生态失调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a等于b+d2.a大于b+d3.a等于b4.a小于c+d3、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哪种物质引起的?[ ]1.二氧化碳2.甲烷3.二氧化硫4.氟氯烃4、下面所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
1.牧草2.石油3.降水4.土壤肥力5、可供陆地和淡水生物利用的水资源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1.1/42.3/43.0.75%4.3%6、形成初级生产量的生物类群是[]。
1.食草动物2.土壤动物3.真菌4.化能合成细菌7、下列生态因子中,对植物起间接作用的是[]。
1.阳光2.水分3.温度4.地形8、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1.次生演替2.快速演替3.原生演替4.水生演替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
1.农田生态系统2.种植业和养殖业系统3.自然生态系统4.农业生态系统10、下面哪种措施最有可能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1.少耕2.免耕3.秸秆就地焚烧4.秸秆还田11、“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是由农业资源的[ ]所决定的。
1.可更新性2.相对有限性3.稀缺性4.区域性12、决定一定区域内动物和人口承载量的是[ ]。
1.热量2.初级生产量3.次级生产量4.净生产量13、下面所列属于腐食食物链的是[]。
1.青草→野兔→狐狸→狼2.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3.动物粪便→蚯蚓→鸡4.大豆→菟丝子14、农田弃耕后所发生的生物群落演替是[]。
1.旱生演替2.原生演替3.水生演替4.次生演替15、下面所列属于再生能源的是[ ]。
1.煤炭2.石油3.天然气4.沼气16、酸雨主要是由哪种气体形成的?[ ]1.二氧化碳2.一氧化碳3.甲烷4.二氧化硫17、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1.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减产2.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3.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4.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18、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气相型循环的物质有[]。
1.氮2.磷3.钙4.钾19、根据耐受性定律,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可称为[]。
1.生存因子2.主导因子3.最小因子4.限制因子20、在诸生态因子中,下面哪一种属于主导因子?[]1.可以单独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2.能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的因子3.对其它生态因子有可替代性的因子4.对生物生长发育起直接作用的因子21、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1.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2.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3.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4.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22、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 ]。
1.种群增长2.种群的暴发3.生态入侵4.种群平衡23、农业生态系统是[ ]。
1.自然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3.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4.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24、以下哪个属于立体种养技术?[ ]1.稻田养鸭2.鱼鸭共生3.果粮间作4.林药间作25、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1.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2.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3.海平面上升4.气温升高26、能量利用的十分之一定律是由[]发现的。
1.E.P. Odum2.V.E. Shelford3.R.L. Lindeman4. A.G. Tansley27、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着其稳定性的强弱3.当生态系统的改变超过生态阈限值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不起作用4.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或消失时,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28、海拔高度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3.替代作用4.补偿作用29、农业生产中,将适应不同季节的作物通过复种、套作或轮作,占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1.组分结构2.营养结构3.空间结构4.时间结构30、下面哪个不是现代常规农业的负效应?[ ]1. B. 能源过度消耗2.C. 生产成本增加3. F. 污染加剧4.生物多样性增加多项选择题31、下列生态因子中,对植物起直接作用的有[]。
1.温度2.水分3.地势4.土壤32、下面属于半人工生态系统的有[ ]。
1.城市生态系统2.农田生态系统3.原始森林生态系统4.人工草地生态系统33、下面所列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有[ ]。
1.畜禽动物2.森林3.金属矿产4.石油34、下面两个物种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1.水稻与稗草之间2.菟丝子与植物之间3.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微生物之间4.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35、下面哪些属于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1.通过作物轮作控制病虫草害2.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害3.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4.通过放养天敌控制病虫草害36、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途径有[ ]。
1.大力开发化石燃料2.开展植树造林3.秸秆燃烧4.积极发展再生能源37、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包括[]。
1.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2.气候条件突变3.灾害性病虫害的突然发生4.工业“三废”污染38、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包括[ ]。
1.增施有机肥2.推行配方施肥3.推广高效低毒农药4.污水灌溉39、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辅助能包括[]。
1.日光能2.饲料3.化肥4.机械40、下面所列属于工业辅助能的有[]。
1.农膜2.饲料3.种子4.石油41、衰退型种群的特征是[ ]。
1.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2.出生率小于死亡率3.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型4.年龄锥体基部宽而顶部窄42、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
1.农田施肥2.农村居民3.畜禽及水产养殖场4.农药43、下面所列属于寄生食物链的有[]。
1.马→蛔虫→原生动物2.动物粪便→蚯蚓→鸡3.青草→野兔→狐狸→狼4.大豆→菟丝子4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1.食物网(链)简单2.矿质营养循环封闭3.信息少4.稳定性高45、与气相型循环相比,沉积型循环的特点是[]。
1.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并通过大气扩散2.全球性不明显,循环性能不完善3.储存库为岩石圈或土壤圈4.循环比较缓慢判断题46、在海洋和陆地交接处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区,其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通常明显高于两侧的海洋和陆地。
1. A.√2. B.×47、群落的演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群落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1. A.√2. B.×48、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1.A.√2. B.×49、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与自然生态系统是完全相同的。
1. A.√2. B.×50、西方国家的“替代农业”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应增加现代工业产品的投入。
1. A.√2. B.×51、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 A.√2. B.×52、农田土壤的磷素流失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1. A.√2. B.×53、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1. A.√2. B.×54、草原过度放牧,使优质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加,就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失调。
1. A.√2. B.×55、利用林果灌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或培养食用菌,会大大降低生态位的利用率。
1.A.√2. B.×56、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种植业领域的应用分支。
1. A.√2. B.×57、利用赤眼蜂防治棉花红铃虫属于食物链“加环”。
1. A.√2. B.×58、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强土壤对有毒物质的自净能力。
1. A.√2. B.×59、农业资源中的可更新资源的可更新性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1. A.√2. B.×60、磷肥的利用率低,主要是由于磷的挥发损失造成的。
1. A.√2. B.×61、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现象都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1. A.√2. B.×62、作用于生物体的不同生态因子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1. A.√2.B.×63、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
1. A.√2. B.×64、循环农业的特征是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
1. A.√2. B.×65、重金属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可产生生物富集作用。
1. A.√2. B.×66、农业面源污染是最重要且分布最为广泛的面源污染。
1. A.√2. B.×67、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是单方向、不可逆的过程。
1. A.√2. B.×68、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则稳定性越差,越难于保持平衡。
1. A.√2. B.×69、植物的生长发育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
1. A.√2. B.×70、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并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稳定性。
1.A.√2. B.×71、农作物与杂草之间对阳光、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属于直接干涉型竞争。
1. A.√2. B.×7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只包括有形的和直接的服务,不包括无形的和间接的服务。
1. A.√2. B.×73、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 A.√2. B.×74、J型增长曲线适用于无限环境中的生物种群。
1. A.√2. B.×75、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都是由自然环境组分与人工环境组分两部分组成的。
1. A.√2. B.×主观题76、什么是循环农业?其主要特点如何?参考答案:(1)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效率潜力,延长和拓宽农业生产链条,促进各产业间的共生耦合,以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为特征,在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保障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
(2)循环农业的特点:循环农业是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建立起不同区域尺度、不同生产层次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