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楼宇经济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加强楼宇管理根底工作,按照“一楼一档案”的要求,做好楼宇及入驻企业根本情况信息采集和更新,建好全区统一形式、内容和要求的楼宇经济信息数据库。

下面的是分享的与区楼宇经济开展情况的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报告网!楼宇经济是我区打造现代效劳业强区、开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区政府坚持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为导向,按照“招商一批、管理一批、更新一批、建立一批、规划一批”的思路,依托我区特有的人文社科、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和现代效劳业的产业优势,做优做精“一核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全面推进楼宇经济高端区的打造。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总量与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重点工程建立、“三退三进”、腾笼换凤、“三改一拆”等工作,楼宇资源在黄龙国际商圈、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城西等区域不断扩容,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中介效劳、文化创意、广告设计、金融证券、房地产开发等优势产业在楼宇中的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据统计,我区现有上规模(即总面积≧8000平方米或楼宇税收≧1000万元)的商务楼宇近百幢,总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入驻各类企业6000余家。

在去年成功打造12幢亿元楼,40幢千万元楼宇的根底上,今年再接再厉,1-8月已打造亿元楼9幢,千万元楼35幢。

(二)特色与效益不断提升。

目前,黄龙国际商圈集聚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中介效劳业企业,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集聚了IT业和贸易业企业,创新创意产业在之江、城西、三墩等区域快速开展,并形成了产业特色楼宇集群和“中介效劳楼”、“计量检测楼”、“文创产业楼”等专业特色楼宇。

1-8月,全区45幢重点监控楼宇区内企业奉献税收35.9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16亿元,税收属地率达92%,平方税收2502元,特别是世贸中心以5.35亿元的税收奉献成为我区第一幢“5亿元”楼宇,平方税收到达18759元。

(三)优势与品牌不断显现。

随着现代效劳业强区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加快,优势产业深度集聚,我区作为省委省政府驻地、休闲旅游胜地以及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地,为楼宇经济快速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而推动了楼宇经济不断迈向高端化。

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审批效劳进楼宇”等特色工作,以欧美中心为代表的“党建为核心、经济为主体、效劳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楼宇集群管理效劳新模式根本形成,我区楼宇经济的优势与品牌效应不断凸显,黄龙国际商圈、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在省市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之江文创园、莲花商圈、西溪湿地影视等品牌也在进一步打响,今年,我区有12幢楼宇被评为市50佳商务楼宇,楼宇培育和开展走在了全市前列。

(四)潜力与后劲不断增强。

依托黄龙国际商圈的辐射带动,以及文教商圈、城西商圈的日趋成熟,楼宇招商呈现良好势头,同时,三墩区块、蒋村新区、之江地区、西溪谷等区域新建在建楼宇工程储藏充足,现有在建楼宇工程48个,预计年度可投入使用的楼宇16个,招商面积达70万方。

加上现有的存量、空闲资源,我区楼宇可招商面积到达160余万方。

(五)效劳与扶持不断优化。

区级层面制定了楼宇经济“十二五”规划及分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了楼宇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效劳中心,统筹全区楼宇经济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开展“十进黄龙”、“三退三进”等专项活动,不断加大协税护税和财政扶持力度,推动楼宇经济快速集聚开展。

各镇街也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优化楼宇经济协作招商、联动管理、考核奖惩、鼓励扶持等政策,探索楼宇社区、一站式代理代办、地毯式楼宇排摸、网格化效劳、“九员”效劳进楼宇等举措,不断做大做优楼宇经济。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区在推进楼宇经济开展等方面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性因素制约楼宇经济的扩张。

一是主城区的楼宇资源日益稀缺。

我区各镇街、园区虽然都有楼宇资源,但总体上呈现出“中心贫、周边富”的格局。

特别是主城区的部分老街道,楼宇资源日益贫乏。

如北山街道楼宇以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楼居多,根本无纯商业楼宇且无可开发资源,该街道的楼宇入住率已到达97%以上,可用于招商的楼宇面积仅3000余平方米。

西溪街道13幢重点楼宇的入住率在95%以上,部分楼宇甚至到达100%,空余资源越来越少。

二是区域环境制约城郊楼宇资源的利用。

虽然三墩、转塘、蒋村等区块拥有不少楼宇工程,如三墩投入使用的楼宇有12个,在建楼宇10个,规划楼宇23个,但受到地域环境、道路设施、人口集聚以及公建配套等影响,入驻楼宇的企业以低、小、散居多,楼宇的综合利用效率较低。

转塘、蒋村等区域的楼宇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是商业楼宇的可控性较低。

我区的商业楼宇业主大多为市场主体,政府实际掌握的资源十分稀少,对楼宇招商的控制力较低。

商业楼宇工程主体或业主追求租金利益与政府需要高成长性企业、属地企业的税收收入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这些市场主体在运营过程中“重租轻税”的逐利本能,使之在“租金”与“闲置”的天平中选择前者,进而影响到入驻楼宇企业的税收属地率和奉献率、产业导向以及经济业态。

(二)竞争性因素制约楼宇经济的开展。

一是周边城区的政策优势较为明显。

由于财政管理体制、城市功能布局等原因,周边余杭区的海创园、临安的青山湖科技城、江干的钱江新城以及拱墅、滨江等区域在税负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优势明显,再加上土地供应和楼宇资源充足、租金差异等优势,给我区楼宇招商带来强劲压力。

另外,位于我区核心商圈的11.44平方公里高新江北区块,滨江区在不需承担大量社会管理事务,并且能在科技扶持、房租补贴上给予更大优惠的根底上,与我区竞争企业落户,优势显而易见。

而我区现有的楼宇经济扶持政策在扶持重点、形式以及支持力度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企业流动门槛更低。

如工商部门出台的深化改革优化效劳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中,废除了工业性企业设立和变更时必须当地政府批准、企业外迁时必须当地政府或者部门同意等规定,使得企业流动的约束力更小。

有的企业为到达外迁的目的,甚至采用了直接注销企业名称的方法,使得设置企业外迁的“拦水坝”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是楼宇资源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尚待加强,协税护税责任共担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管理性因素制约楼宇经济的提质。

一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

目前,很多楼宇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特色集聚程度相对较低。

单幢楼宇中进出口、货运代理、设计、广告、建筑等多种行业、产业、业态无序分布,同业企业数超七成的楼宇寥寥无几。

另外,还有不少楼宇工程属于商务办公和单身公寓并存,且单身公寓的面积至少占楼宇总面积的30%以上,也使得这部分楼宇失去了建立特色楼宇的根底。

二是品牌品质还不够响亮。

我区的黄龙国际商圈虽然经过几年来的潜心打造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度和影响力,但商圈楼宇中总部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比重不高,企业总体档次不高,而且黄龙商圈外围的道路、停车泊位无法满足现有的交通流量需求,周边生活配套和环境也有许多提升空间,与国际商圈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他商圈在品牌知名度、产业特色以及楼宇宣传等方面的力度也有待提高。

另外,我区不少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楼宇在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管理模式上还需进一步改善,部分楼宇的电梯等候时间较长、餐饮效劳欠缺、停车泊位紧张、物管水平较低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三是楼宇管理还不够精细。

虽然各镇街都想方设法建立了一系列楼宇效劳和管理机制,加大了楼宇排摸力度,完善了楼宇的根底信息台账,对楼宇入驻企业信息、收税情况、归属地、楼宇空置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但从区级层面来看,全区的楼宇经济信息平台还未建立,招商落户、企业外迁、楼宇资源使用、空置情况等信息未实现对接共享,楼宇资源统筹利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我们就进一步深入推进楼宇经济开展,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做精楼宇经济的品牌。

一是要明确目标定位。

要坚持以五化为导向,全力打造楼宇经济高端区目标不动摇,着力在培育楼宇的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形成重点楼宇、一般楼宇和特色楼宇三级楼宇开展梯队,为现代效劳业开展承接更多的空间资源和集聚优势。

二是要强化规划引导。

要坚持高品质规划,统一布局楼宇经济功能区块,加强对楼宇工程在选址定点、楼宇设计、产业布局、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引导,合理搭配不同类型、功能楼宇的比例,同时要加快公建立施的建立以及餐饮、消费等商业商务配套的完善,形成更多的高品质楼宇经济开展载体。

三是要注重对外宣传。

要高度重视楼宇经济的品牌和商誉,突出对政策、楼宇、入驻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要通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公众和商家了解我区开展楼宇经济的优势和决心;通过对在建和建成楼宇的形象宣传,让我区各个商务楼宇的功能特色更加鲜明,更有影响;通过对入驻企业的宣传,构建楼宇产业的生态链,吸引上下游产业工程的入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楼宇知名度。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

要全面整合各镇街、工商、税收、招商等信息资源,建立全区楼宇经济信息效劳平台,对楼宇资源现状分布、功能定位、经营主体、物管公司,入驻企业的产业构造、经营业态、税收归属、平方税收,以及企业进出变动情况等信息实行动态监管,定期分析楼宇经济的开展态势。

(二)做足楼宇资源的增量。

一是新增楼宇要快建优用。

对48个在建楼宇工程要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盯目标、盯进度、盯节点、盯成效,统筹推进工程建立,力争工程早建成、早投入、早见效。

二是现有楼宇要提档升级。

要以“三退三进”、“三改一拆”为契机,大力推进现有楼宇、老旧楼宇、旧厂房、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扩容楼宇资源空间。

要扎实推进古荡科技园区、骆家庄工业园区、西斗门等地块的改造工程,积极培育楼宇增量空间,为楼宇经济打造新增长极。

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业主对楼宇的房屋立面、配套设施、内部环境进展有机更新,提升楼宇的档次和品质。

三是社会楼宇要整合利用。

要切实加强与社会楼宇业主的密切联系,跟踪工程建立进程和楼宇招商情况,充分挖掘,为我所用。

要主动排摸主城区高校、行政事业单位的楼宇资源,加强对政策、合作模式的研究探索,争取有所突破。

要充分整合全区的楼宇资源,加大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力度,高效利用好有限的楼宇资源。

(三)做强楼宇经济的特色。

一是要注重特色产业的招引。

要注重发挥信息、资源、工程、成果“四共享”及区、部门、镇街“三联动”机制,坚持量质并举、资税并重的思路,充分结合楼宇的产业定位和业态布局,择优招引能量大、效益好、表达城市集聚功能的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区域性总部和销售中心、研发中心,不断提升招商绩效,提高楼宇的入驻率、率和奉献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