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班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苏教版三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察看,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得,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2、使同学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把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判定、推理本领。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一、准备老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二、诱发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课件呈现: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
老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同学动脑筋想方法)26+14+26+14=80(米)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三、释疑1、老师引导同学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
老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同学比划四周一些长方形的周长。
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呈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老师:依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
同学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4、呈现: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
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呈现: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
老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同学进一步察看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老师依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让同学察看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觉第三种方法最简便。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5、让同学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6、老师出示例2(投影),同学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同学读题后,老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同学察看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同学依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同学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四、转化和应用投影: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呈现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苏教版三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分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同学认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展同学的实践本领。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复习1、师出示一杯水,告知同学这一大杯水约莫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同学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很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知同学穿兰色衣裳的是快乐队,穿黄色衣裳的是欢快队,引导同学察看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同学收集有关数据,依据统计表估一估,欢快队和快乐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快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快乐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觉,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五、作业练习教学设计: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同学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同学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紧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略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同学通过察看、料想,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布置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苏教版三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得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过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进展同学的数学思考本领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本领。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学问间的联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喜好。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礼拜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
同学认真察看。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同学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日要认得的新伙伴———小数(揭示课题认得小数)二、自动探究,理解小数(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得小数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同学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假如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同学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
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同学读一读,写一写。
引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同学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察看图意,同学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察看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分?(2)“想想做做”第3题。
察看图意,独立完成。
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觉了什么?同学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二)自主探究,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同学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同学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特别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3、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得小数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学问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找寻答案吧。
(同学自学课本)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同学汇报,老师随机板书)2、练习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1、配钥匙。
(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2、想想做做第5题。
(数轴上的小数)同学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苏教版三班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把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实在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育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口算练习。
同学计算,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3)试一试。
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
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约莫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口算。
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
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约莫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同学独立思考,试验解决,老师适时引导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小组交流。
(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老师呈现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矫正错误。
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当注意什么?同学各自察看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的应用价值,培育同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过稍多而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材第5页例4.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