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治疗秘方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或小肠,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

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现象。

过去曾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黏液性或过敏性结肠炎”等,但实质上肠道并无炎症,功能异常也不仅局限于结肠,因而以此名取代。

本病的病因可能与精神、饮食、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纤维肠镜可见肠管痉挛,充气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见极轻度的充血、水肿。

临床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黏液性大便,常伴有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紊乱及轻度精神症状。

体检可触及乙状结肠肠段,有敏感性压痛。

血、尿、粪常规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检无器质性改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证范畴。

其病因不外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六淫入侵,导致脾胃肠道功能失常而发病。

辨证分以下4型治疗。

肝气乘脾由于忧郁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逆犯脾胃,纳化失常,迫气下行而致。

症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大便清稀,水气并下,泻后痛缓,与情绪有关。

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

治宜抑肝扶脾,理气燥湿。

方选痛泻要方化裁,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苍术、枳壳、厚朴、苏梗、芡实、川楝子、广木香等。

脾胃虚弱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水谷下注,并走大肠而致。

症见大便溏泻,遇油腻甚,腹胀不适,食少纳差,面色萎黄,身倦肢困。

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健脾益胃,理气温中。

方选砂半理中汤化裁,药用砂仁、半夏、党参、白术、干姜、枳壳、附子、陈皮、白扁豆、薏苡仁、炒山药、炙甘草等。

寒湿阻滞由于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累及脾胃,寒湿内生,阻遏脾阳,下注大肠而致。

症见便溏或泄,粪质清稀,或下白黏,里急后重,头身重困,脘闷纳呆。

舌质暗淡,苔薄白,脉象沉细。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选胃苓汤化裁,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桂枝、猪苓、炮姜、车前子、肉豆蔻等。

脾肾两虚由于久病不愈,引起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常而致。

症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泻后腹痛,迁延日久,腰膝酸软,四肢欠温。

舌质淡胖,苔白,脉象沉迟。

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固涩。

方选四神丸加味,药用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赤石脂、白芍、干姜、延胡索、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脾胃虚弱症见上腹胀满,痞塞不舒,肠鸣辘辘,干呕或呕吐、下利。

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数。

治宜健脾和胃,开结除满。

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半夏、干姜、黄连、黄芩、枳壳、厚朴、木香、砂仁、陈皮、甘草等。

1.1腹泻为主型(1)肝郁脾虚证: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见腹中雷鸣,攻窜作痛,得矢气嗳气或便后痛减,可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痞满饱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虚湿盛证:腹部不适或疼痛,大便稀溏,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寒凉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伴有纳呆食少,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胖或见齿痕,苔白腻,脉弱。

(3)寒热错杂证:腹痛不适,大便稀溏,泻下不爽,或偶见便秘,可伴有脘腹痞满,口苦口干,不欲多饮,舌淡红或边尖红赤,苔薄黄,脉弦滑。

(4)脾肾阳虚证:脐腹冷痛,腹中雷鸣,黎明泄泻或遇冷则泄,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可兼见腰背痠痛,形寒肢冷,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1.2便秘为主型(1)气机郁结证:腹痛腹胀,得矢气稍缓,便或干或不干,但欲便不得,排出不畅,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可伴见嗳气频作,胸胁痞满,心情不畅,喜善太息,舌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腻,脉弦。

(2)血虚阴亏证:腹痛不适,便质燥结如球,排便艰难,可伴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唇甲不华,舌质淡红或红赤,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

1.3腹泻便秘交替型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分别参照泄泻为主型或便秘为主型进行辨证。

2 辨证治疗2.1腹泻为主型2.1.1 肝郁脾虚证(1)治法:舒肝健脾,抑木扶土。

(2)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白芍15g、白术15g、防风6g、陈皮9g、枳壳12g、甘草9g、茯苓15g等。

腹痛明显者,重用白芍24g、甘草12g以柔肝和脾,缓急止痛;胸胁脘腹胀痛者,可加柴胡9g、香附9g以加强舒肝解郁之力;若大便稀溏,脾虚明显者,可加党参12g、扁豆12g、薏苡仁15g以增强健脾化湿之功;腹痛较甚,痛点固定,兼有血瘀者,加三七粉冲服3g 等活血化瘀止痛;心烦失眠者,可加郁金12g、合欢皮15g、生龙牡先下,各30g以加强解郁安神,宁心定志之功。

(3)中成药:逍遥丸,每次9g,每日3次。

2.1.2 脾虚湿盛证(1)治法:健脾益气,淡渗利湿。

(2)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肉12g、砂仁6g、薏苡仁15g、葛根12g等。

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脘闷纳呆者,加苍术12g以燥湿化浊;脘腹疼痛,胀满不适,气滞较甚者,加柴胡9g、木香9g以疏肝理气,消胀除满;若久泻不愈,腹部坠胀,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以益气升阳。

(3)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3次。

2.1.3 寒热错杂证(1)治法:辛开苦降,调理脾胃。

(2)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9g、黄连9g、干姜12g、半夏12g、党参12g、甘草9g、大枣9g等。

兼见胸胁胀满,抑郁寡欢者,加柴胡9g、香附9g以舒肝解郁,兼肠鸣漉漉,痛则欲泄者,加白术15g、白芍12g、葛根12g抑肝扶脾,升阳止泻。

(3)中成药:肠胃康颗粒,每次8g,每日3次。

2.1.4 脾肾阳虚证(1)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2)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制附子6g,党参12g、白术15g、干姜9g,补骨脂12g,肉豆蔻12g,吴茱萸6g,五味子12g,炙甘草9g等。

若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加黄芪18g、葛根12g以补中升提;久泄不止加赤石脂12g、禹余粮12g、诃子肉9g以涩肠固泻。

(3)中成药:①四神丸,每次6g,每日3次;②固本益肠片,每次8片,每日3次。

2.2便秘为主型2.2.1 气机郁结证(1)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导滞。

(2)方药:四逆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柴胡9g、白芍12g、当归12g、炒枳实12g、槟榔15g、木香9g、大腹皮15g、乌药15g、沉香末冲服3g、火麻仁15g、郁李仁12g。

鉴于IBS是一种慢性疾病,应避免长期使用大黄等刺激性泻药。

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生地15g、山栀12g清肝泄火;腹痛较甚,痛点固定,兼有血瘀者,加桃仁打碎12g、三七粉冲服3g 等活血化瘀止痛。

2.2.2 血虚阴亏证(1)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2)方药: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

当归30g、生熟地各15g、赤白芍各15g、川芎6g、元参15g、麦冬15g、生首乌15g、枳实10g 等。

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15g以增强行气之力;伴有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可加知母12g,石斛24g以清热养阴。

(3)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每次10ml至20ml,每日1次。

2.3腹泻便秘交替型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分别参照泄泻为主型或便秘为主型进行辨证治疗。

3.验方举隅方1(黄芪术芍汤)方法:黄芪15,升麻5,炒白术9,陈皮6,炒防风9,白芍12,辣蓼30.水煎服日一剂。

15天为1疗程。

效果:治疗34例,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1%.所治愈20例中,服药1疗程者6例,2疗程者10例,3疗程者3例,4疗程者1例,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

方2(仙橘汤)方法:炒槟榔1.2克,仙鹤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广木香、甘草、乌梅炭各4.5克.效果:笔者应用于临床,确有较好之作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

但也有失败之病例方3(固肠丸)方法:乌梅肉、肉豆蔻、诃子肉、罂粟壳、苍术、人参、茯苓、木香。

现罂粟壳已不易得也。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泡附子、干姜、党参、白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