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
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
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
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
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
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
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
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
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
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
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
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
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
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
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
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
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
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2)一般状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表现腹部压痛。
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
4)X线钡剂灌肠检
查无阳性表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
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
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实
验治疗无效。
4 治疗方药
基本方:黄芪4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0g,薏米20g,莲子肉15g,柴胡15g,香附15g,茯神10g,远志10g,石菖蒲10g,龙齿10g,木瓜25g,元胡20g,白芍20g,甘草10g 随证加减:若畏寒肢冷,痛多拘急,腹鸣切痛,大便闭塞不通,加附子、细辛、大黄,若腹
中时痛,绵绵不休,喜得温按,按时痛减,加生姜、桂枝、大枣,如腹部痞满,胀痛,拒按,潮热,大便不通,并见口干引饮,矢气频转或泄泻色纯青,腹部作痛,按之硬满,所下臭秽,加大黄、芒硝,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甚欲便,得大便痛减加枳实、木香、砂仁,若腹泻日行7次以上加秦皮、石榴皮,诃子,若烦躁易怒,胸胁满闷,失
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郁金、青陈皮,以上15天一个疗程。
5 疗效评定
1.痊愈,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日1次便或隔日1次便,半年无复发者:2.显效,腹
痛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日1次便或隔日1次便:3.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尚不成形,便次明显减少;4.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
6 治疗结果
46例经以上治疗,服1~4个疗程后,统计如下:治愈19例(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者)占41%:显效17例,占36%:有效17例,占15%:无效3例。
总有效率达97%。
7 病案选录
李某,女46岁,干部。
因工作长期紧张,家庭又闹矛盾,饮食不节,致腹痛、腹泻半年,日
稀便3~4次左右,并伴有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善太息。
经多方医治效果不显,服中西
药几十余种,并做辅助检查多次、均无异常,特来本院诊治。
刻诊见患者形体瘦弱,精神倦怠,痛苦愁容,查: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
心、肺无异常,月经正常经量少色淡。
大便常规、培养(一),肠镜示结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脉弦细,
舌苔淡白腻。
此肝郁气滞,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水液聚肠,浊阴频泄,当益气健脾,安神
定志,疏肝理气,燥湿固肠,选基本方加秦皮15g,石榴皮20g,服7贴。
水煎服,日1剂,煎3次分早中晚温服,并配合心理治疗,调整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
够轻松配合治疗,可以使疗效更好。
复诊自诉症状已减,效不更方,守方继进服五贴,其效更神,日便一次成形,腹痛消失,守
服20贴后用逍遥丸,人参健脾丸善后服一个月,随方一年未见复发。
8 体会
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比肠道器质性疾病的治疗更困难,症状多在思想负担
过重,情绪紧张的同时,或以后发生,所谓精神因素的躯体症状化,有人在描记结肠腔内压
力时证明:焦虑、愤怒、对抗、抑郁、惧怕等情绪能影响植物神经功能,使结肠运动和分泌
失调,激动和对抗情绪常伴有乙状结肠收缩增强,这类患者大多结肠痉挛,便秘和结肠绞痛,消沉失望情绪常伴有乙状结肠收缩减弱和黏液分泌增多,这类患者多发生黏液性腹泻,腹痛
不显著,所以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中医“气滞腹痛”为主,正如叶方士《临证指南》中曰:“阳
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而创“泻木安土之法” 可以这样认为,患者因情绪激动,或抑郁导致肝风振动,肝失疏泄条达,肝气犯胃乘脾,导致胃失腐熟水谷,脾失健运,气机逆乱,而
致腹痛、腹泻,这是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分析,故吴昆有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在治疗上,不仅依靠药物,而且要配合心理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与患者及其家属密切接触,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疾病
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想开导,要善于抓住矛盾,根据事实(检查结果)逻辑地作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起病原因以及良好的预后等,才能真正解除思想顾虑,树立对本病的正确态度,提高治愈的信心,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义: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薏米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以茯神、远志、石菖蒲、龙
齿安神定志,以柴胡、香附、木瓜、元胡疏肝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临床研究薏米、
木瓜、元胡、白芍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肠易激综合征,虽然缠绵难愈,但我们通过中
医辩证论治,灵活运用中医中药,取得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