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因工程学: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一门多学科交叉性应用学科。
①国际人类工效学会的定义: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②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学全书: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③总结: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人机系统总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作业方法、作息制度及其改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3.微气候:工作或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条件。
①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②湿度:空气的干湿程度。
③绝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内所含的水汽质量。
④相对湿度:某气温、压力条件下空气的水汽压强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饱和水汽压强的百分比为该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相对湿度。
⑤气流速度:空气的流动速度。
⑥热辐射: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0K时的辐射能量。
4.高温作业环境的定义及其分类: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84kJ/(m·h)的环境称为高温作业环境。
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高温,强热幅射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热福射强度大,相对温度较低;二是高温、高湿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就会形成湿热环境;三是夏季露天作业。
5.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
6.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①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屏蔽热源,降低湿度,增加气流速度。
②保健措施: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合理使用劳保用品,进行职工适应性检查。
③生产组织措施:降低作业速度或增加休息次数,合理安排休息场所,职业适应。
7.光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流明,lm。
8.发光强度: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描述点光源的发光特性。
I,坎德拉,cd。
9.亮度: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L,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10.照度: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E,勒克斯,lx。
11.暗适应:人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视觉逐步适应黑暗环境的过程。
12.明适应:发生在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的时候。
刚开始时人眼不能辨别物体,要经过几十秒的时间才能看清物体,这个过程称为明适应。
13.视野:静视野,注视野,动视野。
14.照明方式:一般,局部,综合(最经济),特殊。
15.光源:直射,反射,透射。
16.炫光:当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或过大的亮度对比时,人们就会感到刺眼,影响视度。
这种刺眼的光线称为炫光。
(直射,反射,对比)17.防止和控制炫光的措施: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分布光源,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炫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小亮度对比。
18.加光混合:(色光混合)红+绿+蓝=白(青紫黄为红绿蓝三原色的补色)19.减光混合(颜色混合)20.色彩对人的影响:①温度感:人类长期在生产、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
②轻重感:物体色与人的视觉经验共同形成的重量感作用于人的心理的结果。
(明度)③硬度感:色彩给人以柔软和坚硬的感觉。
(明度,纯度)④胀缩感:色彩在对比过程中,色彩的轮廓或面积给人以膨胀或收缩的感觉。
⑤远近感:在相同背景下进行配置时,某些色彩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近,而另一些色彩又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远,也就是前进或后退的距离感。
(色调,明度,纯度)⑥情绪感21.频率:声源每秒震动的次数,f22.波长:声波在一个波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λ23.声速:声波在媒介中传播的速度,c24.声压:声波在空气传播过程中,引起空气质点震动导致空气压强变化。
(表示声音强弱)P,pa(听阈声压:正常人耳刚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痛阈声压: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25.声压级:26.响度级:人们对噪声进行主观评价的一个基本量,LN,方phon27.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度所产生的主观感觉量,与人对声音响亮程度的主观感觉成正比。
N,宋sone28.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29.等效连续声级:某一段时间内的A声级能量平均值。
30.统计声级:达到或大于某一声级的概率。
31.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现象。
(声音的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需要提高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的现象)32.噪声控制标准:①对作业者的听力保护提出的,以等效连续声级为指标②降低人们对环境噪声烦恼度提出的,以等效连续声级、统计声级为指标③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效率而提出的,以语言干扰声级为指标。
33.控制噪声的传播措施:①对工厂各区域合理布局②调整声源的指向③充分利用天然地形④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措施⑤采用隔震与减震措施34.铅污染的危害: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带来严重危害,导致智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生长发育迟缓。
35.粉尘的物理性质:①粉尘的粒径:尘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其稳定性越高,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越长,被吸入的机会越多。
粉尘粒子越小,则其相对表面积越大,进入人体后的化学活性越大。
②粉尘的溶解度:毒物粉末的溶解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对人体主要起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溶解度越大危害越小。
有机性粉尘能长期滞留在呼吸道内,易引起病变。
对人体起化学毒物作用的粉尘,则溶解度越大危害越大。
③粉尘的荷电性:当原料加工和粉碎时,由于摩擦或因吸附了空气中的带电离子而使粉尘带有电荷。
具有相同电荷的粉尘粒子,因互相排斥而提高了粒子悬浮在空气中的时间;而具有不同电荷的粒子,则因相互吸引、撞击而丧失电荷,粒子变大,加速了沉降。
带电的粉尘容易被阻留在呼吸道上,而且不易被人体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④粉尘的形状:形状影响粉尘在空气中的运动。
尘粒越接近球形,在空气中降沉速度越快;纤维状或薄片状的尘粒,降沉速度较慢。
此外,柔软的尘粒,如棉尘、木尘等易沉落在气管和支气管壁而引起慢性炎症;锐角和坚硬的尘粒则能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损伤。
36.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
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37.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生疲劳。
38.劳动强度,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
39.体力疲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
(劳动不仅是人的生理反应,还包含大量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局部疲劳,全身疲劳40.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作适应期,最佳工作期,疲劳期,疲劳过度积累期41.闪光融合值测定法(频闪融合阈限检查法)闪光融合值是用以表示人的大脑意识水平的间接测定指标。
人对低频的闪光有闪烁感,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不再感到闪烁,这种现象称为融合。
开始产生融合时的频率称为融合值,反之,光源从融合状态降低闪光频率,使人感到光源开始闪烁,这种现象称为闪光。
开始产生囚光时的频率称为因光值。
融合值与闪光值的平均值称为闪光融合值,亦称为临界闪光融合值。
42.降低疲劳的途径:(一)改善工作条件(1)合理设计工作环境(2)改进设备和工具: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彻底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②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避免静肌负荷;保持手腕伸直;使组织压迫最小;减少手指的重复活动(3)改进工作方法:①采用合适的工作姿势②采用经济作业速度③选择最佳的作业方法④操作的合理化(二)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1)疲劳后身体的恢复(2)休息时间的确定:①以能耗指标确定②综合各因素考虑确定(3)休息方式:①积极休息②消极休息(三)制度:(1)休息日制度(2)轮班制度:①8h轮班作业方式四班三运转法②12h作业轮班方式:一一二轮转法,二二四轮转法,二一二三轮转法43.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结构:感知系统,中枢信息处理系统,运动(反应)系统44.感知系统的信息加工方式: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45.反应时间: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反应时间: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运动时间: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
)46.简单反应时间: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被试者只在刺激出现时做出特定的反应,这时获得的反应时间称为简单反应时间。
47.选择反应时间:有多种不同的刺激信号,刺激与反应之间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前提下,呈现不同刺激时,要求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时获得的反应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间。
48.脑力负荷:单位时间内人承受的脑力活动工作量,用来形容人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或信息处理能力。
49.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主观评价法,主任务测量法,辅助任务测量法,生理测量法50.人体测量: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51.作业空间:人,机器设备,工装以及被加工物所占的空间。
52.视觉运动规律:1)、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疲劳;一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
2)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
3)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准确得多。
4)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有上限、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
5)两眼的运动是协调的、同步的。
53.人的行为特征:个人心理空间,人的捷径反应和躲避行为。
54.坐姿作业空间设计:(一)工作面高度和宽度(二)作业范围①水平作业范围②垂直作业范围③立体作业范围(三)容膝、容脚空间(四)椅面高度及活动余隙(五)脚作业空间55.人机系统: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和机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
56.人机系统的类型:(1)按有无反馈控制分类①闭环人机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人机系统、其特点是:系统的输出直接作用于系统的控制。
若由人来观察和控制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如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工件,再配上质量检测构成反馈),则称为人工闭环人机系统;若由自动控制装置来代替人的工作(如利用自动车床加工工件、人只起监督作用),则称为自动闭环人机系统。
②开环人机系统的特征是:系统中没有反馈回路,系统输出不对系统的控制发生作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不能控制下一步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