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高考横式结构范文四篇【优秀作文1】分数背后的隐忧这张漫画生动地反映出中国教育值得深思的现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杆。
分数优,给予奖赏;分数差,施以惩罚。
考试分数,决定着孩子的喜怒哀乐,左右着家长的情感态度。
毫不夸张地说,时下人们对分数的重视程度,已经无以复加,也远远超过了分数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价值,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过度强调分数,加重孩子心理压力。
重视学业水平,鼓励孩子学习,本身无可非议。
但是,过度强调分数的作用,甚至把它当作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是极不科学的。
学校动辄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家长对考试成绩较差或者略有下降的孩子施以拳脚,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能适得其反。
现实生活里,许多孩子焦虑、易怒,甚至因此而厌学、辍学,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在医院的心理门诊,排队咨询的中学生也日趋增加。
在令人痛心的现实面前,希望各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反思自己的言行。
过度强调分数,影响孩子个性发展。
不可否认,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兴趣、爱好的差异。
根据孩子的个性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抉择。
然而,当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甚至不惜为此砍掉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这种做法完全是在与之背道而驰。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还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社会的需求,开设诗、书、礼、乐、射、御等课程。
德国在初等教育环节,就开设大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早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
中外科学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的家庭、学校深思和借鉴。
过度重视分数,损害孩子道德修养。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可见古人对“修德”的重视程度。
当今中国,赋予“德”以新的意义,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基本内涵。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核心价值不敌考试分数,造成许多青少年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严重,道德观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判决复旦研究生林浩森的法槌刚刚落下,却又惊闻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的血案……不过,细细想来,此二人又何尝不是分数教育的受害人?“往者不可谏,来者不可追,”极端的应试教育,以分数论优劣的错误做法,流水线式的超级学校试题训练模式,可以休矣!【点评】结构清晰。
形式上是并列式,内容上逐层深入,加重心理压力、影响个性发展、损害道德修养,危害一一列举,凸显中心论点。
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论据都用到了,而且列举复旦投毒与北大弑母两个恶性案件,贴近现实,论据充分。
观点鲜明。
开篇开宗明义,结尾简洁有力。
敢于说出心里话。
内容20+表达19+发展20=总分59【优秀作文2】“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白绸子黑缎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激昂豪放的演奏,铿锵有力的唱腔,奏响在白鹿原上,奏响进观众心中,老腔,带着它流传千年的民族特色,震撼着我们。
老腔,以其元气淋漓的情感震撼我们。
毕加索说:“艺术家就像是个装满情感的容器,这些情感可能来自天空,来自大地,来自一片纸屑,一抹人影,甚至是一张蜘蛛网。
”老腔的演奏者们,呐喊着他们的生活,表演着他们生活中的感受。
老腔中的风土民情正是来源于他们最质朴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村田野是他们的灵感之地,扶犁耕地是他们的灵感之源。
一支老腔,唱出的是陕西人的豪迈风情。
老腔,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震撼我们。
皮影、梆子、月琴,这些都是演奏一支老腔最简单的组成部分。
面色凝重的老艺人的一声嘶吼,带领观众领略陕西独特的民俗气息。
那独具匠心的演唱方式,别具一格的声韵唱腔,充满了悲壮苍凉之感。
老艺人们用生命去表演,唱出了慷慨激昂和铿锵有力的生命之歌,带给观众超越年龄界限,超越艺术本身的深深震撼。
老腔,以其厚重的文化气息震撼我们。
享有“中国戏曲界的活化石”“东方最古老的摇滚乐”等盛誉的老腔,富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的老腔,承续了古老的西陲原始戏剧艺术,是我们最早的原始戏剧之一。
流动的音符,从船工号子的声声呐喊中迸发而出,老腔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世代流传,经久不息。
文化是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智慧,是祖辈们呕心沥血的结晶,然而时代的进步却在一步步侵蚀这些民族文化瑰宝。
京剧风华正在淡去,皮影戏面临无人传承的危机……正在消逝的文化,令人痛惜。
宋儒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文化,则是关乎民族的兴衰。
因此,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更要勇于担当,继承发扬民族文化,肩负起文化传承之大任。
“不怕汗珠子摔八瓣,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老腔的声声嘶吼,令人震撼。
【点评】起笔引用《关中古歌》的唱词,先声夺人,也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运用并列式,结构清晰,论证逐步深入。
谈及文化传承问题,引人深思。
引用张载之言,画龙点睛。
整篇文章都是在解题,回答了三个理由,五次点题。
附【2016北京高考作文试题】《白鹿原上奏响一直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优秀作文3】寻一缕墨香我常于万籁俱寂之际,伴一盏孤灯,执书一卷,寻那一缕墨香,领略古圣今贤的智慧。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进行多种方式阅读。
可我仍钟情于纸质阅读。
纸的温度、墨的芳香,拉近了我与先贤的距离。
墨香中,我看到他们缓缓走来。
寻一缕墨香,我看到他出将入相、力挽狂澜。
范仲淹、于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到边疆作战。
帝王案前劾章百千,中军帐里挑灯连夜。
不被理解的抑郁与思念故园的悲苦全化作两行清泪。
他却毫不动摇,仍未国家和人民执着坚守,不辞辛苦地操劳,终于击溃敌军,捍卫了边疆的安宁。
范仲淹,是你教会了我面对国难,挺身而出,奔驰在前。
寻一缕墨香,我懂得了忠诚坚守、责任担当。
寻一缕墨香,我看到他飘然而去、梦寄江流。
苏东坡,明月都已忘记第几次目睹你踏上小舟,驶向放逐之地。
然而纵然是“诟辱通宵不忍闻”的惨痛经历也没能将他击垮,反而使他愈加乐观旷达。
他泛舟游赤壁。
周身的宁静一如他内心的淡泊,他写下了《赤壁赋》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
东坡,你教会了我面对挫折,乐观旷达,百折不挠。
寻一缕墨香,我懂得了淡泊宁静、宠辱不惊。
寻一缕墨香,我看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谭嗣同在狱中振臂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种决心以自己的热血警醒麻木民众的精神,可谓振聋发聩;鲁迅在小像上以诗明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那种甘愿牺牲自我,唤起民族觉醒的情怀,可谓荡气回肠;毛泽东在家乡湘潭庄严宣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那种励志报效祖国的豪情响彻云霄……先辈们告诉我,好男儿当壮志凌云,气贯长虹。
寻一缕墨香,我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爱国精神,赤子情怀。
我庆幸自己可以在青少年时期即与古圣今贤为伴,感受他们的心跳,触摸他们的灵魂。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以此明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墨的芳香,纸的温度使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每天,置身书籍之中,享受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充实了青春,丰盈了生命。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4】悠悠文墨贯古今《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化亦然。
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
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
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
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
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
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
《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
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
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
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
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
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优秀作文5 】中国一隅,美在乡村湖南一考生巍巍华夏,泱泱大国。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洗练,沉淀。
传统文化灿若繁星,熠熠生辉。
中国之美,美在和,美在礼。
但在中国地图上,在山川与河流的走向中,与黄土地最接近的是乡村。
昨日,中国以经济强国,文化大国示人;今日,中国一隅,美在乡村。
乡村之美,美在发展。
回望历史,风云涌动的年代,南海边的小渔村还被困于层层铁丝网之中,一夜间,高楼林立,绿树成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