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案

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案

黔南州都匀市滨江小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中铁十六局集团滨江小马路项目经理部二〇一六年二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目的和适用范围 1三、编制依据 1四、准备工作 14.1. 熟悉图纸和线路调查 14.2. 测量 14.3. 试验 24.4. 试验路段 2五、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35.1. 施工程序 35.2. 工艺流程图 3六、施工方案 46.1. 清理及基底压实 46.2. 开挖台阶 46.2.1 山坡路堤 46.2.2 路堤边坡 46.3. 路基填筑 56.3.1 填料要求 56.3.2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法 5七、劳动力组织 6八、材料要求 7九、设备机具配置 7十、质量控制及检测 810.1.质量控制 810.1.1沉降和位移观测 810.1.2. 路堤边坡修整 910.2. 质量检测 9十一、质量保证体系 10十二、安全保证体系 11十三、环境保证体系 12十三、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14高填方路基专项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黔南州都匀市滨江小马路工程段:BK09+300~BK09+340(普夯)B9+920+BK10+100(冲击碾压)。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对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的路堤填筑施工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路堤填筑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本方案适用于滨江小马路高填方路基填筑工程。

三、编制依据《黔南州都匀市滨江小马路工程施工设计图》《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 (JTG F80/1—200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四、准备工作4.1. 熟悉图纸和线路调查路基填筑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熟悉合同文件和技术规范,组织有关人员对路线走向,取土场的位置,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桥涵位置,地质水文状况,水准点及控制桩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对,严禁破坏环境。

认真听取周边老百姓的意见并作汇报,以免以后施工时造成纠纷打架等,根据现场实际工期要求情况,工程量大小,编号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人员,设备的组合与配置,具体的施工工艺,及土石方的调配方案。

4.2. 测量测量队将填方区域及取土区域的导线上的水准点进行加密,恢复路线中、边线,包括路堤的坡角,边沟及桥涵的具体的位置,恢复路线的红线,根据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开挖50×50cm的土沟与周边老百姓用地加以区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在距路中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桩号与路中心的填高。

4.3. 试验试验室将用于路基填筑的填料取样,试验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办理,并进行以下项目的试验。

a、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天然稠度或液性反指数;b、颗粒大小分析试验;c、含水量试验;d、密度试验;e、土的击实试验;f、相对密度试验;g、土的强度试验;h、有机含量试验及易溶含量试验。

试验室应尽快将试验的原始资料整理汇总,对于不合格的填料来源进行调查,上报项目总工程师,对不合格填料尽量采取废弃处理,重新调整土石方调配,并上报监理工程师打变更报批。

4.4. 试验路段a、在进行路基施工前,应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做试验路段,从中选出路基施工的最佳方案指导全线施工。

b、试验路段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均具代表性的地段路段长度不宜小于l00m。

c、试验所用的材料和机具应与将来全线施工所用的材料和机具相同。

通过试验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摊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

d、试验路段施工中,应对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完工后,应及时写出试验报告。

如发现路基设计有缺陷时,应提出变更设计意见报审。

五、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5.1. 施工程序路基填筑施工采用“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平行流水作业。

“三阶段”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整修阶段;“四区段”包括填筑区段、平整区段、碾压区段和检测区段;“八流程”包括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摊铺平整、洒水晾晒、碾压夯实、检测签证和路基整修。

5.2. 工艺流程图高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六、施工方案6.1. 清理及基底压实a、红线范围地表内挖横沟,沿红线开挖纵向临时水沟,并尽量与设计排水系统相结合,纵向沟挖出土方培在沟外侧作沟埂,以免路基外侧地表水排入路基基底,同时,纵向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宜过小,以利路基地表水的排出,同时,亦可防止路基两侧地下渗水影响路基基底,纵向沟应将水引至原有沟渠排出。

b、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挖根,并将地表土予以清除,清除的地表土运至指定地点集中堆放,不得污染环境。

路堤基底清理、平整、晒干后再整平压实,压实度不小于规定要求。

c、堤基底为耕地和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平整后按要求压实。

在深耕地段,要及时将松土翻挖,土块打碎,然后回填、平整、压实。

压实度不宜小于85%。

d、底原状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换填,换填深度,应不小于3Ocm,并予分层压实。

e、稳定受到地下水位影响时,应在路堤底部填以水稳定性优良、不易风化的砂、砂砾、碎石等材料或采用无机结合料(生石灰粉、水泥等固化材料)进行加固处理,使其形成水稳性好,厚约3Ocm 的稳定层。

f、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时(8Ocm),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

g、在干燥,平整,密实并经监理验收的情况下方可予以覆盖,严禁在基底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超厚填土覆盖。

6.2. 开挖台阶6.2.1 山坡路堤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的斜坡上(包括纵断面方向)修筑路堤时。

路堤地基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台阶底应有2%~4%向倾斜的坡度。

当基岩面上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在开挖。

6.2.2 路堤边坡高路基边坡分级放坡,上部高度为8m,边坡坡率为1:1.3,设置1~3m宽度的平台,下部一坡到底,边坡率为1:1.5,对高路堤段应设置稳定性监控。

6.3. 路基填筑6.3.1 填料要求高填方路基填料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6.3.2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法a、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控制每层松铺厚度,土石混填在40cm 以内,进料前沿坡脚桩插上花杆,并用石灰线明显标出坡脚线。

b、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填土的质量及含水量,对透水性不良的材料尽量不用于路基填筑,且严禁用于路基底部填筑,如填料来源不同,其性质相差较大时,分层填筑,不得分段或分幅填筑,用每种材料填土总厚度不小于50cm。

c、填筑时严格按照试验路得出的最佳方式进行压实施工,同时每层压实后,须经监理验收合格之后再进行下一层施工。

d、普夯:为消除路堤自身沉降及防止路面拉裂,对高层路堤采取分层普夯,路面底部80cm范围内铺设三层土工格栅处理。

普夯为路堤的补强压实措施,施工前应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和工艺。

第一层普夯高度以填方高度为6~10m范围开始,高度小于6m的填方段第一层不普夯,其上路堤每填高6~8m普夯一次。

普夯采用10吨夯锤,提升6m对路堤进行普夯,锤经2m,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1.5m,单夯点夯击次数为3击,夯击遍数暂定为2遍,并可根据试夯资料进行修正。

e、冲击碾压:为提高路堤的强度与均匀性,避免路面的早期损坏,高路堤在施工至地面以上每3~6m米高时,采用25KJ三边形冲击式压路机补压,碾压长度在100m以上,碾压遍数为20遍。

之后每填高2~4m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0遍。

在冲击碾压完成后对剩余的填料进行震动碾压。

冲击式压实机具的要求:最大瞬间冲击力不小于250T,轮重量16T,动力不小于400马力,最小行走速度不小于12公里。

f、路基底部80cm铺设三层土工格栅:每层格栅的上、下侧距格栅层8cm内均采用粒经不小于6m的填料找平并适当碾压,然后再进行正常填筑,填土压实度必须按有关规定。

铺设的每层土工格栅纵横坡度必须保持与路面的纵横坡度一致。

格栅要求抗拉强度≥80kN/m,断裂延伸率≤8%,单筋拉力≥0.9kN。

g、为准确控制路基边坡坡比及路基宽度,每填1.2m 左右高度进行一次休整边坡,并由测量组重新准确放样,检查路基偏位和宽度。

h、定期对路基进行观测,如发现边坡或路基有裂纹,应立即处理。

i、已填筑的路基边坡采用衬砌拱进行防护,未作防护处理之前,每隔30m 开设一条临时水沟,用水泥砂浆抹面,直接引往排水沟。

七、劳动力组织施工人员应结合工前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注:根据施工工程量的增减可对施工人员进行适当调整。

八、材料要求a、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用于路堤填筑。

b、天然土石混填材料中,石料强度大于20Mpa的中硬、硬性石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的2/3;石料强度小于15a的强风化石料或软石石料,其CBR 值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中表4.1.2的规定,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厚度。

c、本合同段规定高填方路堤采用土石混填,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0mm。

九、设备机具配置本项目配置了全套施工设备,满足施工生产的要求,见下表:十、质量控制及检测10.1.质量控制高填方路堤应优先安排施工,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预留路堤高度与宽度,填筑至设计标高后要按要求进行超载预压。

施工前应人工挖十字沟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10.1.1沉降和位移观测a、高填方路堤施工过程中和预压期内必须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以监测路堤变形情况,控制填筑速率,指导施工;并根据实测资料推算评估工后沉降,指导后续工程施工。

b、沉降通过地表型沉降计(沉降板或桩)、位移通过地表水平位移桩(边桩)进行检测;必要时设地下水平位移计(测斜管)对地下土体分层水平位移量进行监测。

c、观测点的位置、数量及埋设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执行。

d、沉降和位移观测要遵循“五固定”原则: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点点位要固定;仪器、设备要固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固定;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e、施工中严格按要求的观测方法和频率对沉降和位移进行跟踪观测,观测资料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分析,及时指导施工和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并作为质量资料归档。

f、当路堤中心沉降速率大于1.0cm/d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大于0.5cm/d 时,立即停止填筑,增加观测频率,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时恢复填筑。

施工前,在离路基沉降区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埋置2至3个观测点,用全站仪及水准仪精确定出基点的标高及基线的方位;在路基两侧的路堤坡脚处、坡脚以外2m和4m处每隔200m分别对称埋置3个测点,测点用15x15x150cm的钢筋混凝土桩制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