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填筑施工方案K146+000~DK2+993.445新建铁路甬台温线站前工程第Ⅰ标段,地处宁波市区,地貌为海积平原区,河沟密布,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较发育,水位埋深0.5~2.0m。
地下以粉质黏土为主,多呈软塑状。
本标段设计速度目标值:160km/h,分为K146+000~K148+400;K148+614.35~K150+860.00;K150+860.00~K153+620.00;K153+620.00~DK2+993.46四个区段,线路总长9.007km。
原地基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方式,桩顶设置0.5m碎石垫层,其间铺设一层高强度双向土工格栅(K153+620~DK2+993.46右侧段间铺设一层高强度土工格室),基床底层1.9m采用A或B组填料,基床表层0.6m采用A组填料填筑。
路堤工后沉降量为正线:ΔS≤20cm,桥路过渡段:ΔS≤10cm。
填筑总方量为:A、B组填料为97886m3。
全线采用机械化施工,路桥、涵过渡段及其它特殊地段采用人工填筑施工并以机械配合。
一、编制依据《新建铁路甬台温线路基设计总说明》《甬台温铁路新建工程软土浸水路堤设计图》《甬台温新建铁路路基设计大样图集》TB 10001—2005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 10202—2002 《铁路路基施工规范》J 161—2002TZ 212—2005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手册》二、填筑材料及质量要求1、桩顶碎石垫层采用未风化的碎(卵)石和砾石(渗水性好),其粒径不得大于50mm,含泥量≤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有机物。
2、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精编双向土工格栅:副宽≥5.0m,抗拉强度不小于80~110 KN/m,对应延伸率10%。
精编双向土工格栅:副宽≥3.0m,抗拉强度不小于25 KN/m,对应延伸率10%。
高强度土工格室:抗拉强度≥200 MPa,延伸率≤10%,焊缝强度≥1500N/10cm3、基床以下路堤填料采用B组碎石土,其粒径大于6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尖棱状为主),细颗粒含量≤30%,最大粒径≤300mm。
4、基床底层填料采用B组碎石土,其粒径大于6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尖棱状为主),细颗粒含量≤30%,最大粒径≤150mm。
5、基床表层填料采用A组碎石土,其粒径大于6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尖棱状为主),细颗粒含量≤15%,且颗粒级配良好。
6、路桥、涵过渡填料采用A组碎石土,其粒径大于6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尖棱状为主),细颗粒含量≤15%,且颗粒级配良好。
三、使用机具按照工程的各项具体条件(包括:路基的设计特点、填筑高度、土质类别、运土距离、土方数量、工程期限、气候条件、周边及运输道路状况),以安全、经济为原则,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科学合理的配置施工机具是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施工机具配置见表1。
施工机具配置表表1四、施工准备1、基底处理基底下部按设计要求已完成复合地基加固处理(主要采用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预应力薄壁管桩三种方式)。
基顶按设计高程人工整平,以4%防坡(便于排水)。
清除基底和既有线路堤表面植被、树根、松软表土、腐植土及粒径大于15cm的石块,确保桩间已固结土不受扰动。
其间在路堤坡脚两侧或一侧外2m、10m各设一排地表水平位移桩,纵向间距不大于50m。
路堤中心设沉降板,纵向间距不大于50m。
2、设置堆料场堆料场地面应夯填平整,清除表面植被、树根、松软表土、腐植土等。
不得设于陡坡和已有构筑物旁,必须设置时,要与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并与路堤之间预留出适宜的机械运行空间。
堆料场延线路纵向布置,间距以填筑方量、可利用施工面积、施工机具配置数量及周边环境而定。
五、路堤填筑施工1、桩顶碎石垫层桩顶碎石垫层所用碎石由挖掘机从堆料场倒运至施工面,呈鱼鳞状堆放,人工整平。
分两层填筑至要求厚度(0.5m),每层虚铺厚度0.3m,压路机延线路纵向碾压,不得振动,行驶速度4km/h,碾压应互相重叠,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纵向碾压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小于0.4m,碾压遍数:1~2次,以垫层表面平整、密实为宜。
第一层填筑完成后,在其表面铺设5cm厚中、粗砂保护层(砂料含泥量不大于5%,并不得含有尖石、树根等杂物),用刮尺整平,延线路纵向铺设土工格栅。
密排放置、联接牢固(采用生产厂家提供的绑带按梅花型布置连接),两副间搭接长度不小于0.5m,铺设时必须拉紧展平插钉固定(采用竹钉固定),与基层密贴不得有褶皱扭曲。
铺好后按要求铺回折段,及时用砂覆盖。
严禁机械设备在其上碾压、作业。
第二层碎石垫层按以上碾压填筑,并按4%放坡。
经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上部填筑。
检查项目及允许偏差见表2。
碎石垫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表2K153+620~DK2+993.46右侧段间碎石垫层第一层填筑完成后,整平表面,铺设一道高强度土工格室。
采用横铺方式,使每片格室宽度对应路堤宽度(不足时,按所需长度进行缝接),且格室应保持水平,呈垂直于路堤方向尽力拉开,采用借加重(指边位格室网格内填土固定)或插竹钉固定。
按施工区段验收格室铺设质量无误后,在48小时内填筑第二道碎石垫层。
碎石卸料高度不得大于1m,卸料后立即散铺。
采用轻型推土机或前端装载机散土、整平、压实。
当上部填料厚度达到1.0m 后,方能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2、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施工前划分好填筑区段(长度应大于200m,或以桥、涵等构造物为界)。
沿既有线路基边坡分段挖成宽度为1m的台阶,挖进速度以当日填筑长度而定。
不得超挖,必须随挖随即向上分层填筑压实。
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见图1)。
各区段内禁止几种作业交叉进行。
每层虚铺厚度0.4m,最大压实厚度控制在0.35m以内。
填料由自卸汽车运至现场按专业指挥人员规定地点呈鱼鳞状堆卸。
填料使用推土机先进行初平,再由平地机进行平整,填层面应无显著局部凹凸,并做成向两侧横向排水坡(坡角2%)。
路堤延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
路基边坡两侧超填0.5m(竣工时刷坡整平),并由推土机进行初步压实,确保压路机碾压路肩时不致滑坡。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填料的天然含水率与经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是否相符。
如有较大偏差应采取摊铺晾晒和喷水增湿的方法调节填料含水率。
保证压实质量。
经对分层厚度和平整程度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碾压。
检查项目及允许偏差见表3。
图1 基床底层填筑压实工艺流程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表3碾压填料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按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操作程序进行碾压。
行驶速度4km/h,碾压应互相重叠,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纵向碾压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小于0.4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3.0m以上,碾压程序:静压两遍、弱振两遍、强振两遍。
经现场检验合格后,可转入下层填筑。
检查内容见表3、表4.不合格要及时进行补压,直到合格为止。
如补压次数过多,要经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确认后,适当增加填筑层数,保证压实质量。
在与过渡段施工区段衔接部位要预留搭接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高度同填筑层厚),以保证搭接部位的施工质量。
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层压实质量标准表4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进行路基中心沉降和边桩水平位移测量监测(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桩水平位移不超过5mm)。
依据观测结果严格控制填土速度,如位移量超过以上限值,应停止填土,及时分析,必要时可卸载处理,待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
3、基床底层填筑基床底层填筑按基床以下路堤填筑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其填筑厚度为:1.9m,共分6层填筑,每层虚铺厚度0.4m,最大压实厚度控制在0.35m以内。
填筑区段按基床以下路堤填筑长度划分。
外观质量及压实标准见表3、表4。
4、基床表层填筑基床表层填筑按“四区段、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见图2)。
图2 基床表层填筑压实工艺流程基床表层填筑前检查基床底层几何尺寸,核对压实标准,如不符合应进行修整,达到基床表层验收标准后方可填筑。
基床表层设计厚度为0.6m,分两层填筑,每层虚铺0.35m,最大压实厚度控制在0.30m。
摊铺区段长度为120m~150m。
按虚铺厚度摊铺均匀,人工配合对不均匀及凹凸处进行调整,并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整形后,填料表面应在湿润状态及时碾压。
如表面失水较多,应适量喷水后,再进行碾压。
碾压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按照:先静压2遍,再弱振1遍、强振2遍、弱振1遍,最后再静压2遍的操作程序收光平整表面。
行驶速度4km/h。
在直线地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碾压。
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纵向碾压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小于0.4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3.0m以上。
对局部表面不平整处要及时补平、补压。
碾压完成后,按规定进行几何尺寸和压实标准检查。
检查内容见表5、表6。
合格地段按规定进行后期修整养护,不合格处及时进行补压,直到合格为止,进入修整养护阶段。
已完成基床表层填筑地段要控制车辆通行,防止表层扰动破坏。
六、路桥、涵过渡段填筑1、施工准备过渡段基底处理与桥台、相邻路基及横向结构物的地基同时进行,填筑前按路基基底质量验收规定(三.1条)进行复查确认。
根据工地实际情况做好防排水措施。
2、施工顺序过渡段与桥台锥坡同步填筑;与相邻路基及横向结构物划分为相同施工区段同步施工;对相邻路基填筑段较长,不能把全段与过渡段安排在同一时间施工的地段,要为该部位保留足够的施工空间(长度不小于50m);过渡段包边土与填料同步填筑。
3、过渡段施工本标段设计速度目标值≤160km/h,按设计要求桥路(路堤)过渡段采用A组填料,选用材料、填筑程序、碾压标准按基床底层填筑执行。
桥台后和横向结构物后2m范围内不能用大型压路机施工的部位及横向结构物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冲击夯碾压夯实,填料虚铺厚度不超过20cm,碾压夯实遍数3~5遍。
在填筑压实过程中,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4、质量控制过渡段填筑施工按基床底层填筑中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验收。
详见表5、表6。
七、季节性施工1、雨季施工雨季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区分路段,进行适合于雨季施工项目的安排。
雨季施工路段,应在雨季前做好涵洞,并做好防水、防洪、排水工作。
必要时采取覆盖施工。
严禁雨天进行非渗水土的填筑施工。
雨季路堤填筑的每一压实层面均须做成2%~4%的横向排水坡,路堤边坡应随时保持平整,每次作业收工前必须将铺填的松土层压实完毕。
雨季施工应根据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数量,合理安排工作面进行轮流作业,快速施工,不宜全面铺开。
雨后的路基必须凉晒、刮除表面浮土和复压处理,并经抽检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