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2、知道“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今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2.理解难度词语;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整体朗读全诗板书设计:1—-1 苏武牧羊旄帏匈奴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教学难点:理解苏武身体和心理上所收到的苦难教学过程:一、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二、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处境有怎样的感受?三、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四、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1.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五、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六、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七、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板书设计:苏武牧羊穷苦坚贞不屈(心酸)(敬佩)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

2.知道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3.懂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三、自学课文四、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危在旦夕;“雨践踏得支离破荡不安,象被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六、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3.知道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

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

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

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

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三、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四、诵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自学这首诗,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

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自题小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

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1—表达苏武的故事总第6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苏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尽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一心为汉的浩然正气,把这一点作为指导习作的重点内容。

2.能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武的知识,并加以适当联想,使习作内容丰富生动。

教学过程:1.理解是基础,想像是关键。

本次习作要以《苏武牧羊》课文为主要依据,重点表现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2.仅仅改写课文不够,还应该组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习作更加翔实。

但也不要把这篇作文写成记实性的文章,那样就变成了历史研究。

相关提示请参看教材中的“表达提示”。

3.评价本次习作可以着眼以下几点:一是看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二是有没有把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想像是否丰富而合理。

1—综合学习活动《热点关注》总第7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养成关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中的热点新闻的习惯。

2.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辨析,尽量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写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1.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传媒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信息量大,需要培养及时关注并辨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2.要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新闻,关注世界。

3.要指导学生对听到的、看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类、梳理,选择出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4.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报告”这种形式表达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报告”可以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谈自己对某一问题利与弊的分析;谈自己的建议、也可以报导某些有代表性的新闻。

5.评价要贯穿活动过程的始终为基础,要着眼于学生准备情况、研究讨论的主动性和研究报告的客观性这几方面。

“研究报告”也不必求大求全,更不要把它看作是活动的唯一成果,要更着眼于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一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朗读课文,说出课文讲了什么事,并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重点及难点:1、《红岩》小说的背景。

2、对联简短文字所承载的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红岩》小说概要。

教学过程:一、解题1.齐读课题,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教师酌情补充。

(渣滓洞集中营)二、指导预习1.指名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篇课文节选自优秀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革命前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三、默读课文1.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2.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3.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反馈自学情况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2.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表演节目”四件事。

重点写了“贴春联”这件事。

4.给大家读一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文中对联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从贴对联中体会革命者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对联的含义教学难点:从对联中体会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小组学习在组内将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起讨论理解。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贴对联”部分1.默读思考:仔细体会课文中春联的含义,它们有什么特点?划出直接评价春联的两句话。

2.小结。

这一幅幅对联都用了双关语。

双关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把对联的两种解释都注在旁边。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深化理解四、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具体描述了我们的革命前辈在1949年元旦到来之际,在渣滓洞监狱里通过各种形式的联欢活动巧妙地同国民党反对派作斗争,表现出革命者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贴春联革命者无限敬仰反动派无比蔑视2—-2对子歌总第10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并背诵下来。

2、知道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教学准备:对联的初步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

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1.范读课文。

注意其中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生朗读并正音。

4.齐读课文。

做到正确。

5.上下联对比接读。

(男女生或小组间)三、学习对子歌(一)1.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还原古文。

2.注释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

《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

兄弟不睦,日寻戈矛。

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3.交流互补。

四、当堂积累1.齐读,齐背。

2.同桌互相考:我出上联你对下联。

五、留作业2—-2对子歌总第11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并背诵下来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子歌二》的内容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子歌二》的内容教学难点: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内容1.指生背诵《对子歌》(其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提问《对子歌》(其一)中的个别对联。

二、继续学习《对子歌》(二)1.齐读课文.2.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对子歌》(其二),边默读边标记。

3.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三、教师点拨四、总结全文1.你喜欢哪几句?为什么?2.做课后题五、留作业1.抄写《对子歌》(其二)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对子歌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第一课时表达内容:生活中,经常要询问别人,也常常要解答别人的询问。

询问与解答,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你向别人问过路吗?你在电话里向同学请教过问题吗?你想通过广播、电视咨询你所关心的事情吗?你解答过别人的询问吗?请同学之间开展一次口语交际活动。

表达提示:1、询问要分清对象,讲文明礼貌2、询问要抓住重点,语言尽可能简练,注意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