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第六次货币战争拉美债务危机本章导读:l 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炼成的?l 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给全世界洗脑的?l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经济学家说胡话?l 你下套,我收索,美国政学两界的邪恶组合!l IMF真的是为了帮助拉美才援助他们的吗?1.四百年屈辱史和民族工业强国梦拉丁美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上曾经孕育过灿烂的玛雅文化和强大的印加帝国,但这里也是个苦难深重的地方。
最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是印第安人,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就在这里进行着无休止的杀戮和掠夺。
最初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后来是荷兰、法国和英国,最后加入但也最善于掠夺是美国。
1494年6月7日,在教皇的调停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签定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瓜分殖民地,美洲也被这两个国家垄断。
到1541年,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几乎完全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领。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榨殖民地,保护本国的工业,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产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只是把殖民地当作独占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
例如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生产棉、毛织品,不许开采铁矿和制造铁器,而且殖民地只能与宗主国进行贸易,不得与其他国家往来。
所有开往殖民地的船只必须由塞维利亚起航(1717年改为由加的斯起航),所有货物必须由西班牙船只装运。
这些限制性的规定,造成了殖民地的产业极其单一,例如巴西当时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主要的产业就是“巴西木”的出口和甘蔗种植。
16、17世纪,荷兰与英法相继崛起,面对美洲的财富,他们先是以海盗的形式参与掠夺,到后来直接发动战争,进行武装侵略,夺取他国的殖民地。
由于饱受剥削和压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行了独立运动,多个国家相继独立。
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今阿根廷)独立,1819年建立哥伦比亚共和国,1821年墨西哥独立,1822年又建立了包括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独立。
到1826年,拉丁美洲除加勒比海岛屿及大陆极小一部分地区外,都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但是,民族独立并没有帮助拉美各国步入梦想中的生活。
拉美各国独立后,英国和美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义者。
英国是第一个对拉美进行渗透的国家。
独立战争时,英国以帮助独立运动为名,对拉美贷款和投资,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投资和贷款总额已达2500万英镑。
1833年英国武力夺取了马尔维纳斯(即福克兰)群岛,1835年又以武力将洪都拉斯的部分领土作为自己的殖民地,1837年派舰队封锁卡塔赫纳。
英国在拉美地区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1918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已达10亿英镑以上。
美国对拉美的扩张是后来居上。
1823年12月,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意图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
19世纪中叶,美国推出“西进政策”,要把领土从大西洋向西推进到太平洋东岸。
1835-1845年,美国军队侵占墨西哥的得克萨斯。
1846-1848年发动美墨战争,强迫墨西哥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墨西哥割让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大片土地给美国。
1853年,美国又从墨西哥取得麦西亚峡谷地区。
这样,美国先后攫取了墨西哥全部国土的55%。
1898年4月,西班牙在古巴的统治摇摇欲坠,美国出兵古巴,击败西班牙军队,西班牙撤出古巴,美国取而代之。
1902年3月,美国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了美国在古巴的许多特权。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逐步把赤道以北的拉美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于历尽千辛万苦才换来民族独立的拉美人民来说,这真是前门才驱狼,后门又进虎。
英国和美国,作为新的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军事力量在拉美国家获得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另一方面还积极扶持傀儡政权,对工人运动进行残酷镇压。
1929年-1933年,欧美暴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由于受殖民之害,拉美地区经济单一过份依赖国外市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对此,拉美各国深感自力更生和建立自主的民族工业体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国家要繁荣富强,必须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和产品过份依赖国际市场,是国家无法强大的根本原因。
此时,距离哥伦布在美洲大陆建立殖民地已经整整400多年了。
为了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拉美各国普遍进行了国有化和驱逐外资运动。
1934-1940年,墨西哥L.卡德纳斯执政期间,实行了铁路和石油国有化。
1946-1955年,阿根廷J.D.庇隆执政时期实行了企业国有化、增进工人福利的改革。
1952年玻利维亚人民推翻了A.巴利维安政权,将外资控制的矿业公司收归国有。
1953-1954年,巴西总统G.D.瓦加斯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由国家垄断石油工业,限制外国资本的超额利润。
1964-1977年,巴拿马人民开展了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
1968-1975年,J.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总统进行了以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秘鲁式的革命”。
1970~1973年,智利S.阿连德?戈森斯,总统采取了铜矿国有化和没收大庄园等改革措施。
拉美国家的国有化和驱逐外资行动,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拉美将不再是美国的后院。
因此,美国绝不能允许拉美人民实现自己的工业强国梦,它必定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止。
2.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炼成的?如何阻止拉美国家的工业强国梦呢?战争不是好的选择,因为之前已经打过了,而且代价太大。
如果能够将拉美的经济发展诱骗上一条精心布设过陷阱的发展道路,使其继续为美国打工,那一定是种“投资少、收益高”的“好办法”。
但是,没有人是傻瓜,要想欺骗对美国极不信任的拉美各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努力,美国人终于还是找到了方法,因为他们发现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又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该学派捍卫的核心价值是相信市场机制跟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干预,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跟凯恩斯主义,因其主要成员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师生而得名。
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代,其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法兰克?奈特,但是由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芝加哥学派一直不被人注意。
但由于芝加哥学派鼓吹自由、放任,为美国打开拉美各国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持,于是就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量的(政府和各种基金的)资金被投向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资助其开展研究、召开学术会议、出版杂志和招收留学生。
例如,威廉?沃尔克基金会就挽救了好几家濒临破产的新自由主义者的杂志,并为芝加哥大学出版新自由主义著作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
1947年4月,弗里德曼等人参加哈耶克领导的“朝圣山学会”的首次会议,旅差费也是由威廉?沃尔克基金会提供的,而且这个基金会为米瑟斯支付了长达24年的薪水!在这种背景下,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在1974年和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随后,该学派的舒尔茨和斯蒂格勒又分别于1979年和198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仅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就一共产生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经济学派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几乎无人关注的小流派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会显学,新自由主义也就从被个别国家接受发展到被很多国家所接受。
美国所做的准备并不仅限于理论上的造势,他们还需要把这些理论输出到拉美的合适人选。
50年代中期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一批教授参与了把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输出到智利的一个项目。
在该项目中,这些教授选派了一批经济学家到智利的一个大学去进行经济学教育,同时从他们在智利培养的学生中选取了一批学生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
这批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人在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又回到了智利,并在皮诺切特军事政变之后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
美国还把该项目扩展到了其他拉美国家。
例如,在阿根廷,美国国际发展署资助设立了库依欧项目,让库依欧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和智利天主教会大学代表作培养经济学家,仅1962-1967年就选送了27名阿根廷学生到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学。
这样,美国就成功地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输出到了拉美各国。
美国利用芝加哥学派对拉美国家进行的“新自由主义”输出,和早期的欧洲殖民者派出传教士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洗脑如出一辙。
更加可怕的是,这些有机会到美国留学并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几乎全部来自于拉美国家上层社会的精英份子,他们留学回国后会直接将“新自由主义”应用于国内经济政策。
墨西哥当时的总统萨里纳斯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其内阁成员中59%的部长或副部长拥有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智利财政部长A.福克莱斯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其继任者E.阿尼纳特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
智利艾尔文当政时,23位部长中有18人在美国大学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4人在西欧获得研究生学位。
阿根廷财政部长多明哥?卡瓦略也是留美的新自由主义信奉者。
3.毒品?还是灵丹妙药?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驱逐了外资。
但是由于缺乏工业基础,对工业品的需求只能依赖进口来满足,这需要大量的外汇。
但是由于驱逐了外资,外汇非常紧缺,外汇紧缺与工业品的缺乏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这成为拉美各国70年代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
针对这一困境,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芝加哥学派的徒子徒孙们立即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并被政府采纳。
以智利为代表,其经济政策建议主要有:大力发展资源出口赚取外汇收入,取消借外债的限制引进外国资本,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资工业产品进入并淘汰本国落后产业,降低进口关税,将以前收归国有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归还原主,对国有企业作价拍卖,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抽回资本和利润汇出不受限制,外资企业生产率固定10年不变,汇率升值两次后实行固定汇率。
这些经济政策的确在短期内缓解了拉美国家所受的困境。
首先是获得了外汇收入。
资源出口和国企拍卖都可以带来外汇收入,发还以前没收的外资企业并给予国民待遇也吸引了外商投资,这也带来了外汇收入,取消借入外债的限制更是直接以借债的方式获得短期外汇收入。
不管怎么说,大笔的外汇是流入了,拉美国家手上有钱了。
而有了外汇,就可以向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购买工业品了,于是第二个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加上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关税,连续两次提高汇率后实行固定汇率,欧美的工业品就很廉价地充斥于拉美市场了,于是物价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也解决了。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只是暗藏凶险。
这些经济政策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
第一招:卖。
卖资源、卖国企。
通过卖资源来获得外汇收入,无可指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通过卖资源来赚外汇,当时叫做“出口创汇”,但是中国不卖国企,拉美连国企都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