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

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

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

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

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

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

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

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

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

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

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

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

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

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

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

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

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

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

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

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

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

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

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

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

管乐可算齐全,
每样乐器都成双成对,有小号、长号、中号、圆号、大号、银笛、单簧管、双簧管……还有小鼓、大鼓和钹。

各公会的标旗也各具特色,标旗旗篙头垂下的都是各商号的商品,装饰得十分雅致,大做广告。

扛标旗的妙龄少女穿着各式各样的旗袍,有的穿绣花鞋,有的只穿纱袜,大多戴上有色眼镜,有红的、蓝的、褐的、黑的,色彩繁多,多半是各个酒楼的女招待和有牌照的妓女。

各公会的标旗队伍大展风骚。

锣鼓后棚,潮乐、国乐竞赛雌雄。

锣鼓班的后面,还有数量不一的纱灯,这次纱灯实人较多(这就是“扮景”,以真人饰扮人物故事,今称“活塑”),改用手推板车作为底架,上面糊贴楼阁、假山等,如“山伯与英台”、“感文君听琴”……等。

还有醒狮队伴随游行。

行列中还有一尊高耸超群、令人难忘的“大头弟”,他穿着浅蓝色长袍,手拿葵扇,高约五米,用木棍高脚撑起,十分逗人喜爱。

妈祖出游乘坐的是八人抬扛的玻璃鸾轿,轿前扛着几个大礼箱,盛装着寿辰敬拜的礼品和香案。

汕头老妈宫这座妈祖偶像,是软身装置,用洋藤条编织和木雕合制,身躯为洋藤条编织,头、脚、手为木雕,十分轻巧,穿起绣袍鞋帽,显得慈祥喜盈。

街巷迎驾,各设敞棚陈列供品,整个出游队伍甚长,见头不见尾。

队伍两边由存心、诚心、诚敬、延寿……等善堂的消防队维持秩序。

巡游队伍井井有条,悠闲文雅。

一路商店、行辅鞭炮迎驾,乐声阵阵,鞭炮隆隆,气氛热烈,一片升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

自1939年汕头沦陷以后,妈祖出游遂告停止。

在潮汕民间,对妈祖的虔诚,演化出不少民间习俗。

早期的汕头渔民,不仅在离岸的时候要拜祭妈祖,当船行至外海口妈屿时,还要到岛上的天后庙拜祭,并且要放生一只活鸡。

妈屿岛因此也有放鸡山、放鸡岛之称。

而至今最普遍而隆重的习俗是“做妈生”。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辰,这一日在民间被视为“圣日”,人们进香祭拜、演戏、游神以祈风调雨顺,平安兴旺,家家户户要备办供品,信女们一早就都梳妆打扮,手挽花篮,携带香烛糖粿果品前去“落宫”。

拜过妈祖,商家行铺往往都要宴请亲朋、伙计吃卤鹅炒面。

“妈生”宰大鹅、吃炒面,如今仍是潮汕一带三月二十三的固定习惯,成为“不迷信的迷信”。

狮头鹅是潮汕名产,尤以汕头月浦乡的狮头鹅最大最肥美。

头科狮头鹅春节前上市,是蕃薯饲养的,最为肥美,至农历三月头科鹅已近尾声,往后二科鹅应市,已是食草鹅,肉质较差。

所以趁“妈生”宰杀肥鹅,既是敬神,也饱口福,潮汕人多乐而习之,相沿也便成俗。

妈祖文化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信仰。

它让更多闯海的汕头人有了一种精神寄托,有了一种安全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