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

秋姑娘的信教材分析:《秋姑娘的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短小优美,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的事,展现了一幅枫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读、背课文,并进行恰当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在理解字、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及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动物图片和手剪枫叶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位美丽的姑娘是谁吗?(秋姑娘)让我们一起来喊喊她。

小朋友们的声音真响亮,秋姑娘真的听到了呢!她说呀可喜欢我们一(10)班的小朋友啦,要来和我们一起玩儿呢。

你们开心吗?(开心)那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课文《秋姑娘的信》(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题目读好。

(齐读)2、过渡:秋姑娘说我们小朋友读得真好,她要奖励我们呢,给我们带来了礼物,看(多媒体出示词语):秋姑娘、好朋友、枫叶、生病、小心、山村、裹上。

谁来接收秋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

指名读,读错正音。

当小老师读,齐读。

好朋友里有两个刚学的生字,我们再一起来写一写。

3、秋姑娘很高兴我们小朋友全部接收了她的礼物,她来了,把所有的枫叶都染红了(出示枫叶图)美吗?再看,(出示枫叶图)树上的叶子在慢慢往下掉呢。

闭上眼睛(出示另一幅图)睁开眼睛,你发现了什么?(请一生说)老师也有同样的疑惑呢?(出示第六自然段)(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哦,原来如此呀。

现在请我们女生来问男生来回答。

3、对,(引读)美丽的秋姑娘摘下片片火红的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二、复习感知1、那信是写给了哪些好朋友呢。

请我们小朋友大声来读课文2、3、4、5四小节,找找:秋姑娘都给哪些好朋友写信了?读完的小朋友用横线将她的好朋友画出来。

(出示课件)板书(贴图):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2、师讲述:是啊,秋姑娘给她这些好朋友们写信,那信上写了什么呢?(出示2、3、4、5自然段)我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来读读这四个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并找到信上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

汇报。

师相机贴板书。

(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准备食物、裹好“冬衣”)师:小朋友们刚才的学习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接下来的学习也能够学得很好。

接下来请再仔细读一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封信?呆会儿读给你的同桌听,再和同桌说说你觉得秋姑娘对她的好朋友们怎么样?3、集体交流:(出示图片)看,秋姑娘派出了她的信差,你最喜欢哪一封信差就送哪一封。

1、(我最喜欢写给大雁的信)你来读一读。

A、出示大雁南去的图:秋天到了,南方还很温暖,大雁们要从北方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大雁是候鸟,冬天要到比较温暖的南方去过冬,长途跋涉,飞行要注意安全,不掉队,不被猎人射中等等)B、现在呀陈老师就是秋姑娘,我想对大雁们说:“大雁大雁,在飞往南方的路上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呀,不要飞累了偷懒找不到你的同伴啦,更要小心不被猎人射中呀。

在遥远的旅途中,一定会有好多困难和危险,可要多加小心呀!C、秋姑娘可真关心大雁们啊,让我们一起把秋姑娘的信读给大雁听,提醒提醒大雁吧。

齐读。

读出秋姑娘对大雁很关心。

D、有哪个小朋友自己来读读提醒提醒大雁呢?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2、(我最喜欢写给青蛙的信。

)指名读。

A、秋姑娘为什么在信中叫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呢?(指名说)B、(出示图画)瞧,青蛙在干什么呢?(正在睡觉呢!)哦,原来青蛙要冬眠呢,因为冬天天气很冷,青蛙要在家里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冬天过去了才醒来吃东西,不盖好被子生病了就不好了。

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C、老师知道,有的小朋友晚上睡觉不大安分,一不小心就把被子踹了,每当这时候,是谁给你盖被子?可青蛙冬眠了没人给它们盖被子,作为好朋友,秋姑娘当然不放心它们了,秋姑娘多关心青蛙呀!你们能读出这种关心吗?(指导朗读,轻声,别吵醒了青蛙。

)读得真好,青蛙让我谢谢你呢!还有谁来当一当秋姑娘。

D、青蛙接到信,会对秋姑娘说什么呢?(秋姑娘,谢谢你,我会盖好被子,安心睡觉的。

)多好的秋姑娘呀!有了秋姑娘的关照,这个冬天青蛙肯定过得安全、暖和,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封信。

(出示)3、(我最喜欢写给松鼠的信。

)指名读。

A、小松鼠喜欢吃松果,可是冬天快到了,贪玩的松鼠还没去采松果呢?你要是秋姑娘想对他们说什么?指名说。

B、是啊,秋姑娘在信上为松鼠着急呢,催着他们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过冬。

谁能赶紧把秋姑娘的信送给贪玩的松鼠呢?指名读,分男女赛读。

C、(出示图画)瞧,贪玩的小松鼠听了你们的读书后正赶紧准备食物呢!而且呀还准备得那么多,这就是充足呢!跟陈老师一起读一遍。

小松鼠们过了一个舒服的冬天,让陈老师呀转告我们班的秋姑娘,他们特别喜欢你们。

(4)老师喜欢“写给山村孩子的信”,有没有也喜欢这封信的?把最后一个机会留给你来读。

指名读。

A、(出示图画)看,山村孩子正在干什么呢?(生答,师指板书)B、你知道为什么要给小树裹“冬衣”呢?(怕冻坏了小树)C、师:是啊,在寒冷的冬天里,小树也很怕冷的。

秋姑娘想得真周到,多细心呀!不仅关心自己的动物朋友,还关心植物朋友呢!山村孩子收到秋姑娘的信后,赶紧行动起来了,他们也像秋姑娘一样懂得了关心和爱护小树。

(板书:爱护)让我们一起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吧。

齐读。

4、看,秋姑娘在每封信里都是那么关心、爱护好朋友。

我们应该向秋姑娘学习,懂得关心朋友,关心别人。

我们一起把四封信连起来读。

齐读。

三、拓展课文内容,学生练习说话。

(出示图画)过渡:秋姑娘真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的朋友很多,所以枫叶全都写完了。

动物和植物是她的朋友,我们人类也是她的朋友。

也许她会给其他动物朋友写信,也许她还会给我们小朋友、老师、清洁工、司机叔叔等等这些人们写信呢。

咱们来想一想:秋姑娘还会给哪些朋友写信呢?信上会说些什么呢?用“一封写给(),()。

”的句式说一说。

我们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师述: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进行背诵课文比赛,比一比谁背得好?你可以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也可以背全文。

先自己试试看吧。

试背四、学习生字过渡:把课文背好了,再把生字写好那就更好了。

“心、生、村”1)指名说结构,说记字方法。

2)教学新笔画卧钩:师范写,生书空。

3)看清字的笔顺,仔细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你觉得哪一笔难写,要注意什么呢?和同桌互相说说,等会儿请观察得仔细的小朋友说说。

1、学生自由说。

2、指名交流。

师补充说明。

4)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一个。

五、作业1.小朋友可以自己去剪一片落叶(出示图画),然后也画一张画或写几句话,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2、秋姑娘都给我们写信了,你想给秋姑娘回信吗?试着写一封。

板书:7、秋姑娘的信大雁多小心关心青蛙盖被子松鼠备食物孩子裹“冬衣”爱护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在教学内容上来说不难,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明白,在通过读通顺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明白秋姑娘给好朋友的信上写了什么内容。

当初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了要实现背诵课文和课后练习说话的要求,因此就把这两个内容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这节课要感情朗读、要背诵、要拓展、要写字,这样安排起来内容有点多,时间上来不及,因此在备课上就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去冬来季节变化特点,知道自然界动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这一个内容做了一下调整,就没有深一点的引导学生体会,因此,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朗读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没有达到要求。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课后我从以下几点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深一层的研读,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认真思考怎样使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性,我将会继续思考,实践,反思,总结经验,再实践。

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没有很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担心及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储备。

其实,我们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好的,知识储备也很多,要是在课上稍引导一下,他们就能有很精彩的回答。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背诵课文、拓展训练以及写字都没有引导到位,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做一下讲解与交流,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实效性略差,对此,我已经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我将好好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力求每一堂课都能达到有效教学。

四、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重视抓好写字教学,每一堂课都要落实到位,达到有效性。

专家点评:在教学中,老师看图贴词,图文结合,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以演导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亲身体验,“走进文本”,在演中质疑,读中导思,“感悟文本”,演后自读,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读”这一主题切实进行读的训练,力求读通、读顺。

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读的层次性体现得很好。

但是读书力度还不够,孩子没有充分读好课文。

另外教学中过于注重课件的利用,忽视了文本的内容,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