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 根本目的。
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 与多样性的统一。
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区别几组概念: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 一个基本途径。(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 动、社会活动等对学生教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是交叉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 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 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是德 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 课外与校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二、教学的意义
2. 个体发展功能:教学是进行 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传承科学文 化、师生、生生的互动,对 学生的发展起着引领培育及 奠基作用。
3. 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教学是学 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坚持以教学 为主的原则,提高教育质量。重 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知识、 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 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即创新);这是培养全面而自由发
(一)教学的产生 1.在原始社会,传授和学习一 定的生活经验、生产劳动经验和 社会风俗习惯活动就已存在。这 时教学活动同生活本身是同一回 事。其特点是自发的、偶然的、 非定型的。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验的不断 积累和复杂,文字出现,体脑分工,过去那种同 生活混杂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 的需要。此时,学校产生了。学校的产生促使教 学活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从生活本身分化出 来,其特点是自觉的、经常连贯的、也日益定型。
教学与自学关系:关系较复杂、紧密联系。学生自学有两 种: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包括配合教学进行的预 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 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教学由教与学两 方面组成,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1. 社会发展功能:教学是严密 组织起来的传播系统知识、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 式。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 用。
2.儒家思孟学派在《中庸》中明确提 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辩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学记》(相传为孟子的学 生乐正克所著)。《学记》是 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较 系统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著。 《学记》全文共1200多字,篇 幅短小,却系统地概括了先秦 中国的教育经验,精辟地阐明 了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地位与作 用、教育目的与任务、教育制 度与内容、教学原则等。
6
(二)教学的含义
布鲁纳(美国)认为
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 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 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
王策三认为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 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 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 技能,同时获得一定的发展,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李秉德认为
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 进行学习的活动。”
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开发文化 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主要内容
01教学概述 02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03教学过程
01
一、教学的概念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过程思想
夸美纽斯(1592-1670):《大教学论》1632年版 主要贡献:
1. 首创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建立严密而稳定的教学秩序;教 学应成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 提出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模仿和遵循自然的秩序; “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古代中、西方教学共性:教学是以 学生的学为主要活动,强调学生的 学习能动性,注重政治、德行与文 化的传习,把践行当做教学的基础, 旨在培养贤能的统治者与官吏。虽 然提倡启发引导,然而在实践中体 罚、专制、死记硬背流行。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教学思想 仅停留在认识的经验描述阶段,并 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理论体系。
3. 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强调重视事物的真实性质和起源。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知识在于, 坚定地把握原因”,而“原因是悟性的向导”
(二)卢梭的教学过程思想
卢梭(1712—1778):其思想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 阶级反对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制度,追求自由、平等的理 想;在教育上反对压抑儿童的基督教“原罪论”,认为 人天性本善,主张自然教育。
著作:《爱弥儿》(1757-1767)——自然教育论
《学记》
4.宋朝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 法。
(二)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教学思想 1.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前469-前399)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 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是归纳法、探究法、发现法的渊源。
2.在西方,古罗马教育家的昆体良(约35-96)在他所写的《雄 辩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 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三)教学的概念(界定)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 的,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 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 预设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 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 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 的个体素质的活动。
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 发展的活动。
教学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展新人的要求。 三.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02
教学过程理论的 发展
一. 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一)古代中国
1.在公元前6世纪时,我国孔子及儒家注重伦理政 治教育,倡导修身以治国、平天下,其教育思想中 便含有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其提出了“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躬行” ,形成了 “学”“思”“行”的学习过程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