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

第七章 教学工作
精品课件
学习重点
• 教学的概念 • 教学的任务 •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教学原则 • 常用的教学方法 • 课的类型与结构 •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精品课件
学习要求
• 识记: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 的基本阶段、教学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 课的类型与结构、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 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精品课件
六 直观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为形成正确而深 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2)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
3)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选 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 第二,重视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 的探索,把教法与学汉辩证地统一起来。
• 第三,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 力,不仅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更 加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 。
• 第四,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
精品课件
第五节 教组织形式
精品课件
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一)班级授课制 1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定义: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而且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
精品课件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精品课件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 科学性是指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 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 思想性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所蕴含的思 想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2)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
3)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改进
教学。
精品课件
八 巩固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 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时,能准 确无误地同志次出现,加以运用。
•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1)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
精品课件
2.参观法。
•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通过 观察和研究实际事物和现象获得知识和巩固验证已 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 根据具体目的不同,一般有三种参观: 一是准备性参观,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为学习新课
提供感性认识
二是并行性参观,在学习某一课题的过程中进行,边 讲边看,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一般和现场教学 相结合
的体系。 • 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 还要考虑时间因素,以保证按照完成教学进度,
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 和应用符合科学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精品课件
三 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 第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 选择和组合,发挥教学方法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是总体性参观,在讲完新课后进行,以验证、巩固 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有的参观可与调查访问或座谈 会结合进行,补充参观不能直接看到的材料。
精品课件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 能力为主的一种方法。
• 它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1.练习法。
•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式。
• 领会: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 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课堂教学的目 标设计与时间设计。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精品课件
一 教学的概念
•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 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
• 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条件。 2)组织好复习和应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
忆方法。
精品课件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精品课件
一 教学方法概述
•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 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它既包括教师教 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 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精品课件
二 常用的教学方法
精品课件
五 最优化原则
• 教学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 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 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和谐基础上, 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 (在最优 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有效的。
• 课堂教学最优化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教师有目 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 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 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精品课件
•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统一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承认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 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 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 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 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 1.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 知识信息的方法。讲授法的具体形式又可分为三种: 讲述式、讲解式、讲演式。
• 对某个事件或事物作系统的叙述和描述,叫讲述。 • 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叫讲解。 • 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
精品课件
四 循序渐进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 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及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 在知识、思想、能力诸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 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
不能任意增删内容,以免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 整性。 2)一切教学环节都要注意系统联贯,包括备课、讲解、 实验、演示、复习、检查等。其中系统的讲解要突出 重点、分散难点、抓住教材体系最主要的部分。 3)教学要适当增加知识的难度,适当加快教学的进度。
精品课件
•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 1)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必须准确无误,使学生
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2)教师要根据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 想教育,使知识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既要提高 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 情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3)教师本身的思想品格、情感作用、态度方法等 都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品德的形 成与发展。教师要做到管教管导,教书育人。
础上做出科学结论,叫讲演。 精品课件
2.谈话法。谈话法是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 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幸记忆的方法。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 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 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借助书面语言获得 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精品课件
三 因材施教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 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 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包括两方面 的含义,一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 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 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 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器或工具设备进行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引起 要观察的现象或使其变化,以获取知识、巩固 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式。 3.实习作业法。 • 实习作业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指导 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 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精品课件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 • 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掌握整个教学方法
4)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精品课件
七 启发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方向、内 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决定,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
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4)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习 惯及进行科学探索的初精品步课件能力。
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 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 2)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际密切联系起 来。 (教学所联系的实际分为两大类:社会实 践活动和教学性实践活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精品课件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 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 演示的种类按教具可分为5种:实物、标本和模 型的演示;图片类(包括图画、图表、地图等) 的演示;实验的演示;幻灯、录音、录像、教 学电影等的演示;
• 教师示范动作(操作)的演示。按教学要求区 分,可分为两类:演示单个物体或现象;演示 事物的发展过程。
精品课件
3、巩固知识阶段
• 巩固知识就是把所学知识牢牢地保持在记忆中, 当需要时能正确地提取出来。
• 巩固知识是由教学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 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学习的间接知识,不能立即 到实践中运用,容易遗忘,所以要进行巩固, 使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