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
“痴”
1
(1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



1、
2、
3、
4、
5、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答: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6、
7、
①更
④拥

⑩及
(13
1
2
3
4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
(3)?
2
3
4、?5
6
7
1、
2
4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拿、拥、往、看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这个“独”字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

?),为下文作伏笔。

8、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