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③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收罗了雪后西湖之景,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7.本文中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雪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明确:(1)作者写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2)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明确:(1)描绘出了西湖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白雪茫茫的景象,由上到下,由湖到堤,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浑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雪夜静谧世界。

(2)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这些副词、量词的使用,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明确: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1)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2)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11.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明确:示例一:加点词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12.阅读课文,说一说“痕”“点”“芥”“粒”四个词好在哪里。

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明确:(1)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

“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芥”“粒”写出了亭子、舟、人的渺小。

这些夸张之词显得贴切自然,突出了视觉的移动,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2)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1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的?明确:不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第二段: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偏题?明确:不偏题。

(1)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发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

(3)本文写景,同时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1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明确:(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

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负责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他们感到惊讶;而后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

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3)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16.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使文章富有波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1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明确:(1)作者引用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2)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8.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膳食、淡泊、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19.“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我之痴,亭中人煮酒赏雪是客之痴,我与客同赏雪是两者之痴。

一个“痴”字,表现了客之雅趣,我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0.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明确:(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表现了作者喜悦豪爽之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全文:2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2.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明确:(1)拏、拥、往、看(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3)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2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明确: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4.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明确:(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

(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

2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6.读完这篇文言文后,有同学认为在这样天寒地冻、人和鸟都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张岱外出赏雪的行为很傻。

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不赞同。

正是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张岱才欣赏到了“天地茫茫,一片空阔,万物渺小”这样悠远脱俗的景致,他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岱才遇见了和他一样有闲情雅致的知己,并得以和知己在赏雪时畅饮,也表现了他对世俗之外雅情雅致的痴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