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

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

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

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

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

“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

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

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

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

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

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

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

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

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臣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后,手握重兵,并且在那个反清复明思想的大背景下,曾国藩完全可以趁热打铁挥师北上进而推翻满清统治,从而开创一个新的由汉人主政的新的历史纪元。

但是,曾国藩却上书清廷,将所有的功劳都划到了其他人的头上,自己不留寸功,并且主动上表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就是这样的示弱,使曾国藩没有在为将达到顶峰时坠落到万丈深渊,并且死后获得了“一完人”这一极高的评价。

这就是老子“柔弱”思想在现实中的一次完美诠释。

所以说,在为人处世、社会交际中要适当的学会自谦、学会示弱,这样才会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之中。

反之,过分的出众,则会“树大招风”。

成为众矢之的。

二、老子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在所难免,弱小者战胜强大者则需要一定的战略战术来作为保障。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思想为指导,总结吸取了古代兵法的战争经验,对战争中的主与客、先与后、进与退、攻与守的关系,做了精当的论述④: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从中不难发现,老子所提倡的用兵之道也蕴含着一定的“示弱”的思想,用兵之时,要采取守势,伺机而动,为了胜利,宁愿退尺,不得
④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进寸。

并且要重视敌人,轻视敌人对用兵是最大的祸害,在兵力相当的时候,只有哀兵才会最终的获胜,即所谓哀兵必胜。

但老子的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并非是叫人一直示弱,而是借机发展势力,当忍无可忍之时一举反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秦孝公即位后,在战胜魏国的情况下将函谷关及函谷关以外的魏国领土全部割让给
魏国。

给魏国以一种秦国示弱的表现,进而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制度,从而使以魏国为首的东方各诸侯国暂时将目光转移,进而秦国获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机遇期,并强大起来,最后在魏国的一再挑衅下,发起反击使得魏国割地求和。

这个例子可以说很好的阐释了老子的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

所以说老子的守、柔、客、退的“示弱”的策略,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守,而是为了转化为攻、刚、主、进的“实强”策略。


三、老子“示弱”观念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柔弱不争的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慈让克己等多重含义隐藏于其中。

并且老子这种思想最终归到水的上面,用最普遍的水来作为这种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老子之所以如此推崇于水,将其称之为上善,老子的这种推崇弱小事物的思想观念最初是在总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
产生,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来,进而得出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刚强的一类往往极容易被摧
⑤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4
毁。

⑥进而提出了这种“示弱”的思想观念。

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都是奉儒家思想为正统,但是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老子的“以弱胜强”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乃至个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也就是说老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老子“示弱”思想的表现,例如对人方面,待人谦下,与人和善,才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治国方面,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老子的思想都会再次浮现,例如,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渔民休息,厚积薄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知中国在经历十年浩劫后国力空虚,进而领导人们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对外关系上一再示弱,很难听见中国人的声音。

也就是如此中国才再次得到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机遇期,再次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老子思想,产生于春秋各国争霸的时期,老子从水滴石穿的自然现象中归结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以弱胜强”的生存王道,更要强调老子的“示弱”观念不是一味的柔弱,而是以弱变强,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打败强大。

可以说老子哲学思想中“示弱”的观念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华夏儿女,短短五千余字蕴含着最古老、最精华的哲学道理,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表,老子学说为里。

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引领下最终实现⑥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5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进而将优秀灿烂的华夏文明一直延续下去、续写更加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
【2】《道家与民族性格》吕锡琛湖南大学出版社
【3】《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4】《近代老学研究》李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5】《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崔大华等河南人民出版社
【6】《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卷》周自强广西人民出版社
【7】《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8】《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姜国柱武汉大学出版社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