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老子作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和道教的始祖,而且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启蒙者,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也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作为践行“道”的方式,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涉及到宇宙、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忧患意识、和谐、辩证法思想来论述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众所周知,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存世的不世之作《道德经》(又称《老子》),乃历代不世之经典。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学说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我们从老子的四个思想方面浅谈老子的思想。
(一)自然无为,顺其自然,生生不息.“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认为,从人类到自然界要以无为、无欲即“自然”为其活动的准则。
同时老子的自然无为对人类自身的修养发展也有着广泛的启发意义和重大影响。
中医学和现代很多长寿的人士都借鉴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第七十三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认为没有欲望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
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让一切顺其自然。
如果一切能顺其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老子这种朴素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皇帝内经》便吸取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理论。
《老子》第二十九章说:“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追名逐利,嗜好过多,都是找灾引祸,也是百病丛生的根源。
《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豪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人们要顺应自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日本的铃木大拙在他86岁时,弟子问他有关养生之道:他说疲倦了就休息,想睡就睡。
并且我们知道的禅式坐睡最有名,其实这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无为”养生之道。
他80岁后天天讲学旅游,90岁后天天读书讲学为乐,94岁参加檀岛第四次哲学家会议,成为当时著名的新闻人物。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九十多岁了,身板还很好,思维还很敏捷。
有人问他有没有好的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想吃啥就吃,心理不要有负担,顺其自然,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内心要达到心平气和就行”。
其实,从季老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也借用了老子“无为”的方法养生,从这两个具体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只有顺应自然的“无为”,才能达到真正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老子思想是我国五千年思想文化的精华,其最深刻之处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而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实质上也是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是更深一层的忧患意识。
因为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只关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子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不同于儒家的眼光。
从历史看来,老子是非战的,主张人道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缺失忧患意识。
无为的人道主义更需要忧患意识,这不仅体现在春秋动荡社会时期,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如今的社会。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已说明社会从来都偶是弱肉强食的,只有适者、强者才能生活,生活得更好,这是社会的现实与本质,无论是在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这条法则永垂不朽。
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老子的忧患意识思想,需要它时刻警醒我们反思自己,督促我们活出真自我。
(三)和谐,构建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关系老子关于和谐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宁中”学说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
意思就是人对事物的把握要适度,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而持“中庸之道”。
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如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巨大矛盾的社会,很多人在疯狂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幸福起来,相反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利益和不信任。
真诚失落、道德滑坡,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空虚。
人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人们经过思索后发现,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值得现代人借鉴,成为现代人解决生活问题灵感的来源。
人生在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
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最初的状态时和大自然一样和谐的,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式违背自然规律的,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自然主义,只要自己顺应自然,不追求过多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心灵就不会被物质所累,生活的幸福感才会提升。
《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
假设老子真的赞同道就是让人无所作为的话,他何必要费如此口舌来讲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讲如何“无为而无不治”,直接不提便是。
反观《庄子》,洋洋数万言中根本没有出现对为与无为的讨论,也没有谈及什么治国之道、处世之道,因为在庄子看来,这些都是不须说也不屑说的,他只关心“逍遥”,关心无拘无束的生活,关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蕴藏的各种哲理。
暂且不论二者境界高低的问题,仅从这种对比上来看,老子显然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仍然希望人能有所作为,这就是老子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首先,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
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
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
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
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
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
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
徐老师云:幸福=所得/所欲,所言甚是。
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第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四)辩证法思想,批判的看待事物。
老子的思辨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
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没有批判的能力,社会就不能发展。
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他认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
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
就像在治国方面,老子有很多治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同时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要讲究技巧,煎鱼时不能随便翻,把鱼都翻烂了,应该尽量不干预,让它自己熟。
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
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
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着好的一面,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
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去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又或是我们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实现变害为利才是最主要的。
老子发现,自然万物,本身便是如此地“辩证”:坚硬的,便必定是脆性的;柔弱的,反倒是韧性的。
柔弱,只是表面,骨子里却是柔韧的。
以此来看人生,那么。
道理便变得简单明确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意思是说,草木们,活着的时候,看似柔弱,风一吹来,两边摇晃,似无骨骼;死了呢,反倒坚挺脆硬,看似坚强。
人呢,也是如此。
原来。
“坚强”,是死亡的象征,而柔弱。
反而是生存的原则。
社会生活中,任何的强权,终必走向灭亡,而阴柔示弱,才是真的强大,是生生不息的生存法则。
别自大,别逞强,守定一种轻柔、弱势、低调甚至是一种看似浑浑噩噩的姿态和心态。
也便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如果被问及与他人的区别,老子会回答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也就是说,“俗人”们,到处彰显自己的强悍和力量。
而“我”呢,昏昏然犹如睡意未解柔弱无力;“俗人”们,处处显示出自己的精明才干,而“我”呢,显得呆滞木讷啥本事也没有。
当然,“我”的这副在“俗人”眼里的“窝囊样”,不是刻意的伪装,而是深刻会意水德之后的精神升华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