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浅析老子的矛盾观摘要:如何维持心理和谐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心理和谐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工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现代人构建心理和谐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有利于人们从根本上保持自我心理平衡,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老子;矛盾观;构建;心理和谐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和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主题,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提出和谐理论。
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其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矛盾”的论述。
一、心理和谐的基本内涵心理和谐自提出以来,学术界讨论颇多,对其含义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认为心理和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内容之间的协调;二是心理活动各组成部分与心理活动的整体效果能够保持一种前后一致、整体稳定的状态。
第二种认为心理和谐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自身认知、情感、行为等的协调统一;其次是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沉着冷静、温和适度的态度;最后是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种默契融洽的状态。
二、老子的矛盾观渗透心理和谐因素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立面相互依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体认到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矛盾:善良与丑恶、存在与消灭都是相互对立且依存的,这是亘古不变真理。
他认为在整个世界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如老子强调知人与自知时候说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
老子的观点,渗透出心理和谐的思想。
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在看待、处理问题时,要达到事物的和谐统一,相互依存。
2“. 反者道之动”———对立面相互转化老子不仅体认到矛盾,他还看到矛盾双方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他说“反者道之动”,即所有的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且事物的这一发展过程都是朝着自己的相反方向循环反复的。
联系到上面这一个观点,老子初步接触到矛盾转化的条件,即必须注重量的积累,以达到一定的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同时,老子还认为物极必反,事物如果发展过于极端,就必然走向灭亡。
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如下的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少私寡欲”,即只有知道知足、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保证事物长时间之存在。
这些方法,正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对我们构建心理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 挫锐“”解纷“”归根日静”———调和矛盾老子特别强调“柔弱”的作用,提出“柔者道之用”,并把“柔弱胜刚强”作为普遍原则。
“柔弱”、“不争”是老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是选择的一种方法。
这是一种中庸的境界,不与人争,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
这是一个人调和自己内心,到达自身和谐的方法和思路。
针对如何解决矛盾这一问题,老子提出了调和的方法,他希望通过“挫锐”“同尘”以化解每个人与其他人事发生关系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希望最后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社会局面,那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友爱的、是相互关照的,是一派融洽局面。
虽然,老子的“玄同”境界的主张不免有神秘主义的倾向,但是瑕不掩瑜,他提出的调和矛盾的方法,“归根日静”的主张,无不蕴涵着心灵凝聚含藏的状态,渗透着心理和谐的思想。
三、老子的矛盾观对构建心理和谐的启示老子的矛盾观中蕴涵诸多心理和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与现实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世人体会人生,维持心理和谐,提升人生境界的很好的借鉴。
1.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前提,正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就启示我们要在构建心理和谐的过程中要培养和谐的思维方式,即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
第一,在为人处世方面,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既要了解他人,也要认清楚自己。
认识他人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现阶段的优缺点,又要看到他现身的发展趋势,做到对他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并能从其身上汲取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自知”就要求个体全面的认识和反省自己,敞开心胸看待自我内心世界,既能够主动悦纳自己的不足,又能对这种不足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到自己的发展,为自己增加自信心。
这样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二,要善于在发展与变化中待人接物。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现代的迅猛发展时期。
这无疑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发诸多问题。
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免会产生竞争以至于“争夺”,所有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的心理不和谐因素。
对此,用发展的眼光,更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来认清社会现实,以达到人自身主体积极地、乐观地适应客观环境和社会,在社会的洪流中把握自我,理性自我,不为世俗所污。
第三,要善于处理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注重量的积累。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奋实干,从基层做起,尤其对我们当今的国家工作人员来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积累”要有一定的“度”。
做工作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如现今的拆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正是因为工作人员在过程中没有用适当方法,以至于使用暴力所引起的。
2“. 少私寡欲”的调适之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少私寡欲”,这是老子启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基本调适之道。
当下的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利欲横行,尤其对金钱的欲望使人们丧失了自己内心的沉静。
而要达到心理和谐就要求我们拥有并坚持一种知足的态度,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过分苛求。
属于自己的就积极争取,并且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法正当的渠道,对于这一努力的成果要珍惜。
对于自己付出努力,却最终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应当放宽心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相信前面还有更好的等着自己,希望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来看,当下的年轻人面临诸多压力,如:两家人的养老、孩子的教育、买房等问题,这对这些困扰有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积极争取也能够自得其乐,而有的人由于过多的贪欲,过分追求———不是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就是以消耗自己的实力为代价,以至于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者是人们自身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健康因素。
这些不和谐因素,都要求我们少私寡欲,合理且理想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眼前的生活,适度有所追求,不为利益所控制,成为金钱、物欲等的奴隶。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寡欲”不是说就要绝对的“禁欲”,坚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有所追求,保持个体的长久发展。
3“. 柔弱”“、不争”的人际艺术在处理人际、人事关系时,“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启示人们要保持一种柔弱的艺术。
“柔弱”,要求人们在应对各种挑战时,要灵活应变,富有变化,要学会隐忍,如越王勾践般的忍耐与顽强,能屈能伸。
从而以和谐的心理有效应对各种激变的环境。
“处下”、“不争”也是老子启示人们保持心理和谐的一种方法,“处下”就要求人们为人柔软、谦和、礼让,不骄矜持气,这样自能消解人际之间的争端,达到和谐的状态。
“不争”就要做到不与人争名夺利,不对事纠缠到底,基于自己的本职,踏踏实实,勤奋实干。
这里的“不争”并不是说消极的彻底放弃,厌逃人世,长期沉浸于“不争”的思想气氛中,而是要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仍然保持一种奋发精神,有所作为。
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 致虚守静”的超然境界老子在调和矛盾时,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的主张。
这对当今人们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调节心理和谐的方法。
“虚”、“静”是心灵清澈宁静的一种状态。
这就要求当下的人们在构建心理和谐的过程中,在繁华中寻求一片安宁。
这里的“静”,并不是说绝对的静止不动,消极等待,守株待兔。
而是在富于变化的过程中独守心灵的恬静,以平和、淡然的心态分析处理周边的一切事情在静静地变化中孕育出新的活力与契机。
老子调和矛盾的思想还启示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一个完美的人格,不是在外形上表露,而体现为生命的含藏内收,以消解不必要的矛盾,获得心灵的平静。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就业、买房等诸多压力,这是社会的二次分配等引发的,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老子的矛盾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调适之道,这些是人们心灵的港湾。
我们应该以老子思想为借鉴,不要忘了人性的本质,有些人天天忙于生活的奔波,却忘却了审视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自己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只是机器般地重复着自己的生活。
要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有思考自己、审视自身,想想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脱离繁华的日常生活,使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老子的矛盾观,处处渗透着心理和谐的因素,能帮助当下的人们以独特的智慧应对复杂的矛盾,缓解身心压力,提升人生境界,以维持心理和谐。
老子思想是一个伟大思想的宝库,它将源源不断地为当今的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活智慧、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南。
参考文献:[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屈卫东.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3]葛宁.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心理和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4]徐萍萍,马向真.论老子道德观视阈下人的自我和谐[J].学术交流,2010,(5).[5]张延华,李厚刚《. 道德经》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探析[J].社科纵横,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