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指导课
材料作文指导课
一、点拨“材料作文”的写作知识
材料作文又叫供料作文,它的特点是给一则或几则材料(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要求阅读材料后按照要求写作。
材料作文考查读写结合能力,学生要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才能完成作文。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般都来自生活,且有精心提炼生活内容、社会问题的倾向,因而平时多关注与自己、他人密切相关的事件、现象、问题等是写作的着眼点。
写材料作文,处理好材料是关键,怎样处理好呢?
第一要“深”读。
读文题,明确写作范围,了解写作要求,辩明写作文体、写作形式、人称、语言等;读材料,要读懂、读细致、读全面,抓住材料的核心是写作的关键。
第二要“宽”析。
材料信息量大,要多作分析,找出关键性句子和表现材料主旨的句子,用辩证的眼光,多角度思考材料体现的倾向。
第三要“窄”选。
结合自己感悟最深的一个方面去发挥,一般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取舍。
第四要“新”立。
要善于依据材料而又高于材料,立意不落俗套,构思方会精妙。
第五要防“失”(失误)。
对材料理解不深而提炼不出精粹的要
点,文章立意过偏、过浅等。
第六要注意材料的使用角度。
要选出最佳角度,一是最切合材料的内蕴,二是能写新意,三是能挖出深度,四是体会最深刻,万不可马虎草率。
要恰当地对待两种“材料”。
一是命题提供的“准备材料”,二是学生写作必须运用的材料。
对待两种材料要注意,选票要在题目的范围之内,要围绕中心选择,一切为中心服务,要对材料有所取舍,善用突出主题的材料。
二、由“春晚”节目《扶不扶?》引出要“宏扬正能量”的社会热点。
三、出示材料及写作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写作?
四、引导学一怎样写这篇文章。
1、审题、立意。
2、拟题、选材。
3、布局、谋篇。
五、学生写作提纲,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
六、出示教师下水文
社会需要正能量
一件平凡的小事,但它却能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
也是我们对爱心产生温暖的一种感觉,也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宝贵的理解和认同。
正是这种理解和认同,穿透了人间的冷漠与轻视,是一种将心比心,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
50岁的天津的哥马志刚在他并不熟悉的网络世界里火了。
社交
网站上正在火速流传着这位的哥两天前的事情,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拒收一位盲人的车费,表示“我不伟大,我挣钱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坚持多付费给他,“我也不伟大,挣钱比您也容易点”。
不少人表示,要“随手转发,传播正能量”。
爱心,被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类良知的生动展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触发的机会。
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
这是激发了我们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时刻铭记在心,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
正如有人认为,此事释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责任传递下去。
在现实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
我们身边有张丽莉老师带给我们的感动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
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
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
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
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
“不后悔。
这样做是我的本能。
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
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
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
社会需要正能量,时代需要正能量。
善行、爱心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
然而传递感动,就是“正能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