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高中历史课本-(华夏文明的诞生)


10
三、华夏意识的凝聚过程 (一)华夏意识的建立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 周代在政治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 “诸夏”做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 夷戎狄”。
春秋战国的变局,引发诸夏纷乱与蛮夷侵扰。 周人忧惧文化秩序因而沦丧,除以霸政维持封建运 作外,并自称“华夏”来彰显文化的优越意识,后来 更以“中国”当做诸夏、华夏的同义词,藉此夸耀华 夏是为天下文化中心。 (二)华夏意识的扩展与延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对接踵而来的生存挑战,逐渐形成华夏意识与诸子百 家思想,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透过汉字的传播,华夏文明也成 为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点。 ▼ 周人制礼作乐,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4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领航 分析华夏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的独特性 认识以三代为主体而融合多元因素的华夏文明 思考汉字对中国与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圖 1-6 河姆渡文化(約 5000B.C.E.~3300B.C.E.)豬紋陶 缽。豬紋前後軀體的比例相等, 外形與家豬較接近,而不像野 豬,顯示約公元前 5000 年時, 豬在長江下游已為人類所馴養。
圖 1-7 大坌坑文化。陶 器外表排列有序的繩紋 陶飾,有利於握持,代 表當時人類已具有一定 的藝術水準。
汉字是以象形做为形体基础的方块字,传说是 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制。现存最早体系化的古文 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的构造兼备六书,显 示甲骨文之前已历经相当时间的发展,并非萌芽阶 段的文字。
金文(或称铭文)出现于商代晚期,刻铸在青 铜器等金属器物上,发展的鼎盛期在周代,内容多 为记录或颂扬事功。
图 1-18 周代天下秩 序观。天子直辖王畿, 王畿以外分封诸侯治 理;其他在政治、文化 上与周人不同者,则被 视为文化程度较低的 异族“蛮夷戎狄”。
7
(三)夏商文化的渊源与特色 1960 年代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大型宫殿的建筑地基,可能是
夏代晚期或商代早期的都城遗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已有少量玉与青铜制 的祭器,学者推测二里头文化可能是衔接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与青铜器时代 的文化类型。
青铜礼器是商人与天地鬼神沟通的媒介,器面的纹饰风格展现商文化的宗教 色彩,并融合不同文化。如玉器、青铜器的兽面龙身纹饰,就含有良渚文化与红 山文化的风格,并发展出商文化的特色。 (四)商文化的扩张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王朝为夏、商、周 三代, 三代都城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传统观点 认为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中国文明的源 头。但这种一元的文明起源论,在黄河流域以外大 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现已被修正,多元 文明起源论已成为共识。
例如:红山文化(约 4000B.C.E.~3000B.C.E.) 玉制动物形祭器的形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约 2300B.C.E.~1600B.C.E.)陶器的彩绘纹饰,都不 同于中原地区。而东南沿海分布甚广的印纹陶●2 , 表面的几何纹饰也迥异于中原陶器。
▲ 圖 1-11 二里頭宮殿遺址復原模型。「宮殿」 是指都城中專屬帝王使用之建築群,包含宮 室與祭祀場所。如果專為宮殿築牆修城,成 為城中之城,即稱為「宮城」。「宮城」不但 加強了宮殿的安全,更可彰顯統治者的權 威,是政權控制強化的象徵。
▲ 圖 1-9 二里頭的文化類型。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類型,應屬於從新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器時代的 過渡時期。
楚是在西周成王(1042B.C.E.~1021B.C.E.在 位)时接受周朝册封而建国,活动区域约在湖北北 部至河南西南部。楚地过去存在与中原不同的地域 文化,但因两地比邻,所以在建国前,楚文化即受 到中原的影响。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招抚并灭邻近 封国,立县统辖,进而北上挑战诸夏霸主之位,形 成春秋时代南北对抗的态势,同时促进周、楚文化 的交流。
商人透过优势国力传播青铜文化,如夏家店下层文化、湖北盘龙遗址、江西 吴城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物,均明显受到商青铜文化的影响。
透过各地青铜文化的比较,可以发现各个原具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文化,在进 入青铜器时代后,受到后期商代强势青铜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与中原相近的文 化内容。
▲ 圖 1-10 二里頭文化鑲嵌綠松石獸紋 銅牌飾。銅牌集合青銅鑄造與鑲嵌寶石 的工藝,製作精細。牌面形狀像是神 獸,應是商代青銅器獸面紋的前身。
(二)华夏文明的诞生 1. 华源自文明起源的特殊性相对于利用大河泛滥来克服干旱环境的西亚 与北非,中国所发现的农业遗址,多是分布于支流 的河阶台地,或是湖泊旁的小丘上。这些临水高地 既靠近水源,又可免于泛滥之害,使中国古文明的 诞生,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大河文明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造就出 不同的作物与农耕型态。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气候干 冷,粟、黍就成为主要栽种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 较为湿热,适合栽种稻米●1 。不同于其他古文明以 小麦、大麦的作物为主,稻米与小米是中国重要的 农作物。 2. 多元的文明起源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約公元前 8000 年 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 畜養牛、羊
中國文明 約公元前 8000 年 臨水高地 種植稻米、小米 畜養豬、羊
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 7000 年 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 畜養牛、羊
图 1-1 四大古文明比较。
印度文明 約公元前 5000 年 氾濫沖積平原 種植小麥、大麥 畜養牛、羊
8
(五)周代文化的特色 周以小邦而克商,体认到敬人事
重于事鬼神的道理,并以人文理性做 为治国的准则。例如:商人丧葬常以 大量的活人当做牺牲,以求降福;周 人则重视宗族群体之参与,利用仪式 联系在世的族人,以人殉葬的事例已 不常见。可知商、周虽都强调事死如 事生的原则,但商代偏重事鬼神,周 代则在敬人事。
博学堂 大河与古文明的关联 人类古文明的出现,过去认为大河提供水源与泛
滥沃土而发展出农业,是古文明出现的必然要素。 但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古文明遗迹后,发现事实并 非都是如此,如中美洲的马雅文明就不是大河所孕 育。
6
圖 1-3 夏家店下 層文化彩繪陶罐。 此陶罐以紅白相間 彩繪出雲紋,用色 與紋樣不同於黃河 流域之彩陶。
两湖地区气候湿热,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截然 不同,迥异于周人理性守礼的态度。楚人信巫拜火, 崇尚自由,思想奔放,所以楚文化展现出浪漫华丽 的特色。物质方面,楚国是战国时期最早普遍使用 铁器的区域。
楚为秦所灭后,楚文化并未因楚的亡国而倾 颓,反而在汉代以后于文学、思想与科技(如楚辞、 道家思想等)等方面表现日益突出,形成汉文化的 一条重要支脉。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思想领域的开拓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与注重人文的特性。在临水高地独特的生 活环境下,发展出以小米与稻米为主的农业生活,形成黄河与长江流域多元的文 明型态。以夏商为核心的青铜文化,反映出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神秘华丽。周代则 是逐渐淡褪宗教色彩,朝向以人文理性为主导的文明型态迈进。
商代祭祀的青銅禮器,多以猙獰的 竊曲紋是由動物紋飾演化而來,最 鐵犁鏵是可利用獸力深耕
獸面形狀做為紋飾。
常出現在圓體青銅器上。
的鐵製農具。
▲ 圖 1-14 商代青銅獸面紋鼎。
▲ 圖 1-15 西周竊曲紋簋。
圖 1-16 戰國魏鐵犁鏵。

西周
東周(春秋戰國)
青銅器
鐵器
▲图 1-13 器物材质演进图。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的使用 逐渐广泛。
5
注1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在浙 江河姆渡与湖南玉蟾岩等 遗址,陆续发现约七千年 至一万年前的稻谷遗存, 后者是目前最早人工栽培 稻米的遗迹,显示长江中 下游可能为世界稻米培植 的起源地。
注2 印纹陶。陶器表面的纹状, 是利用绳子等印压而成, 故称为印纹陶。台湾大坌 坑文化(约 4000B.C.E.~ 2200B.C.E.)所使用之粗绳 纹陶器,即属印纹陶文化。
1986 年于广汉三星堆发现青铜文化遗址,包括 城址与祭祀遗迹,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玉器与金器, 以人物雕像、金质面具最受瞩目,证明曾发展出强 大王权,并且与中原地区间互有贸易联系。三星堆 文化的金属工艺造型极为进步与特殊,是中原所未 见的铸造技术,可见成都平原是青铜器时代重要的 文化中心●3 。 (二)楚文化
华夏与蛮夷之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 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透过婚姻, 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 化,扩展华夏意识。
秦汉以降,“华夏”持续做为中国古文明之代称, 意指各地古文明特色虽有歧异,终将逐渐成为华夏 文明的一部分。 (三)汉字的发展与影响 1. 汉字的流变与定型
一、文明的多元起源 (一)古文明的孕育
人类能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创作工具器物, 驯化动植物而发展出农牧业,以维持稳定的食物来 源,这是孕育文明最重要的基础。种植人畜食用的 作物,需要沃土的助长与水源的灌溉。中国、西亚、 埃及与印度四大古文明的诞生,都与大河关系密 切,因此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相继发展出不同的文字, 主要可分秦大篆与六国古文两大系统。秦国的大篆 (或称籀咒文)继承金文,字形规矩而繁复;六国 为求书写方便而各自简省字体笔画,后世称为古文 (或称蝌蚪文)。
秦灭六国后进行文字统一,由李斯 (280B.C.E.~208B.C.E.)制定小篆,做为官方“书 同文”的标准字体。但小篆书写不便,民间为求速 简而通行隶书。隶书相传是由秦狱吏程邈(生卒年 不详)所勘定,减省字体笔画以便于书写,使得字 形表象的意味转淡,增强汉字的符号属性。到了汉 代,隶书反而成为官民通行的文字。现行的汉字楷 书,正是由汉隶发展而成。 2.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圖 1-4 紅山文化蜷體 玉龍。1971 年內蒙古出 土的墨綠色玉龍, 頭 部有類似豬的特徵,驅 體如蛇身蜷曲,是後世 龍形象的重要淵源。
圖 1-5 山東泰安大汶口 文化 (約 3300B.C.E.~2500B.C.E.) 紅陶豬形壺。豬是大汶口文化的 主要家畜,約公元前 4000 年即 已成為殉葬牲畜,並出現許多豬 形陶器。牛則約在公元前 2000 年成為主要家畜,時間較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