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涵: 中西医结合内涵: 内涵 1 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 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 临床实际问题。
2 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 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 理论不一样, 内容不一样。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 综合运用中、 综合运用中 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 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理论、 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互补关系 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 (包括诊断) ,是该层次的概括。
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 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 或单用中医, 或单用西医, 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
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 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
这个层次中西医之 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
第二层次:中级阶段, (2)第二层次:中级阶段,互渗关系 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
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 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 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第三层次:高级阶段, (3)第三层次:高级阶段,融合关系 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
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 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 学。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2.临床治疗需要 2.临床治疗需要 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 “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西医能否结合? 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
2. 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 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 发现的问题。
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
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 (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 合点。
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征性代表,经过历代医家的共同努力,日趋完善,但存在着不确定性、 模糊性、随意性和多变性;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辨证论治并非是普遍法则,对科学含义的相对性 比较粗糙; 而辨病则比较具体、比较系统、比较客观。
应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深入到细胞学、 分子学、离子学,给人以实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高。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在辨病的基础上 辨证,或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两者扬长避短,互补互利,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范例。
(3)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原则,药理是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是临 床合理用药及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4)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与传统中药的结合: 运用先进仪器和技术手段,对中药作用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研究,揭示了中药作用的物 质基础,不同炮制方法产生不同药理作用的原因,通过对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阐明中药进入人体后 的吸收代谢过程,说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使中药研究更趋于现代化。
采用新的制剂技术进行中药新药的研制,中药复方的研究,中药制剂和新剂型的研究,生产出 效果更好、服用更方便、更实用的剂型。
(5)中西医的理论的融合: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是中西医学在理论上的结合点,也 就是中西医学融会贯通之点,也是新医学新理论的生长点。
(6)方法学的结合: 中医多倾向于功能方法,注重整体观念;西医多倾向于结构方法,注重局部组织结构的有形改 变。
把功能方法与结构方法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点研究探讨的方向和路子。
(7)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传统的中西医辨证施治的产生,其实是前人在积累了大量的直观资料和施治经验的探索中逐渐 丰富充实形成的。
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条件和时代的限制, 未能摆脱宏观定性表象认识的范畴。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深入到微观世界,不仅看到宏观表象而且已经从 微观认识到机体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征,已能剖析到亚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量子水平。
也就是 说,从宏观认识经验积累上升到定性研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
中西医结合事业,指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 中西医结合事业 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从事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科研、教育、管理等系统 活动的总和。
卫生部《1976~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 卫生部《1976~1985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医 院”概念 (1980 年内办成) 全国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基地 天津市南开医院,早在 1963 年即被确定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基地,直到 1997 年方正式注册 “天 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全国最早的试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1980 年 8 月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将该医院确定为省中西医结合试点医院,1986 年正式更名为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湖南省衡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 1983 年经湖南省计委、省卫生厅批准定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基地 基地 医院。
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 显著特点:突出中西医结合 基本属性:中西医结合 根本原则:中西医并重 现代中药 特征:优质、安全、稳定、有效 特征: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效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便(贮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 三小 三便 盖伦“堪称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 盖伦 维萨里(比利时)——《人体之构造》 维萨里(比利时)——《人体之构造》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标志着实验医学的 开始。
生物-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 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也可以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至人 的个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人类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数。
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1、注重整体 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形与神的整体性,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 空间、社会的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 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
3、个体辨证: 中医学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
在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始终注意区 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 ,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病因、诊断、治疗 4、取法自然: 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
中医学模式 基本特征 整体观 人体观 形神观 疾病观 治疗观 研究重点 哲学一医学模式 现代西医学模式 科学一医学模式元整体:人由天地之气生(道一天一 合整体:人由部分构成(人一器 地…人) 官…分子一基因) 有自然、社会、思维属性 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强调人病之“失调” 因人论治——一 因人论治——一病之人 —— 侧重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把握 生物学客体 只注意到心理 强调病人之“病灶” 据病而治——一 据病而治——一人之病 —— 侧重人体内部结构、 层次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构建 1.要符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需要 2.要以现有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模式为基础 3.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4.要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相结合 5.要考虑当前和今后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 最早由沈自尹院士提出 微观辨证 指以现代各种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手段,取得一些传统中医“四诊”无法获得的临床有关疾病 的病理信息,并以此为据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来进行整后诊断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决策的原则!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决策的原则! 1.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最优化方案应该具备及时、合理、廉价、高效的特征。
2.治疗措施安全性原则: 3.个体化治疗原则 患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功能状态、生理病理反应、致病因素强弱、损害机体的部位等不同。
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患病的人的整体考虑。
中西医治疗特点比较中医:哲理化、个体化、技艺化 西医:规范化、逻辑化、程式化 中西药结合应用的指导性原则! 中西药结合应用的指导性原则! 1.应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明确是否需要。
单用中药或西药即能治愈者最 好不联用,确需中西药结合应用者也应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种属; 2.中西药无论单用还是结合应用,均应分别以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为指导。
3.务必避免中西药配伍禁忌。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BM 即遵循证据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