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主观题复习
08中西医chc 2010-12-29
一、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的定义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预防观、医学教育观等。
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
2、微观辨证
最早由沈自尹院士提出,指以现代各种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手段,取得一些传统中医“四诊”无法获得的临床有关疾病的病理信息,并以此为据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来进行证侯诊断的方法。
3、循证医学
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
应用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特点如下:
1)由经验治疗转变为循证治疗
2)以生存质量和预后来评价某一药物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一次文献
直接记录某一研究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事实及科学实践、证据等,并进而引申出来的观点或概念的原始文献(原始资料),是作者应用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5、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6、个体化治疗原则
患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功能状态、生理病理反应、致病因素强弱、损害机体的部位等不同。
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患病的人的整体考虑。
7、衷中参西
张锡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把西医作为中医的说理工具,中体西用代表作。
观点:衷中参西,取长补短。
中药长于治本,西药长于治标。
提倡西医诊断,中药治疗。
8、和合文化
和:就是和谐、和平、和善、祥和之义,即多样性的统一。
合:就是相合、符合、综合、融合、合作之义。
和合,指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前提下,把不同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互济互补的和合体中(“和而不同”)。
含有矛盾对立和谐统一之义。
和合文化既承认客观事物的不同,又认为不同的事物可相互和合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各个事物取长补短,形成矛盾对立统一体,并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9、病症结合
辨病和辩证结合,把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与中医侧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应的诊断结合起来,使对病情的了解更全面,增强诊断的深度和广度。
二、简答题
1、如何运用和把握医学文献?
文献研究与运用的原则
1)文献的真实性:
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发表的文章所提供的资料比较真实;著名的高校、科研机构所出版的材料比较真实,科技书刊比科普读物可靠性大;按循证医学要求完成的论文最有价值。
利用文献时,要尊重作者的原意,切不可断章取义,保证文献的真实性。
2)文献的针对性:
明确目的,围绕研究的主题和论点,去查找和利用相关文献。
注意引用文献的必要性,重点选择能加强说理、充实论据、强化论点的文献认真研究。
同时,文献选择及引用上,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
3)文献的典型性:
从众多文献资料中鉴别、筛选出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强的典型材料加以运用。
避免论文中大量、烦琐地引用文献。
4)文献的法律性:
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按照有关著作权法的规定进行操作。
引用文献要标明出处。
2、中西药结合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1)应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明确是否需要。
单用中药或西药即能治愈者最好不联用,确需中西药结合应用者也应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种属;
2)中西药无论单用还是结合应用,均应分别以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为指导。
3)务必避免中西药配伍禁忌。
3、中西医医学模式的异同点。
西方医学现代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也可以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至人的个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人类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数。
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1)注重整体
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形与神的整体性,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的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
3)个体辨证:
中医学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
在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始终注意区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病因、诊断、治疗
4)取法自然:
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
4、中西医学比较的原则和意义。
中西医学比较的原则:
1)多维参照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代科学技术是具有“广角”性质的参照系;
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理论思维。
2)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法
中西医比较研究的整体性;
中西医比较的联系性;
中西医比较的动态性。
3)内在论与外在论
4)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中西医学比较的意义
1)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
2)推动方法论层面中西医结合
3)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
4)制定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
5、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决策的原则。
1)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方案应该具备及时、合理、廉价、高效的特征。
2)治疗措施安全性原则:
在制定和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考虑到各种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还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药物的不良反应。
3)个体化治疗原则
患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功能状态、生理病理反应、致病因素强弱、损害机体的部位等不同。
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患病的人的整体考虑。
三、问答题
1、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能否结合?怎样结合?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临床治疗需要
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
展的需要。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
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
2)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发现的问题。
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
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
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
4)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与传统中药的结合:
5)中西医的理论的融合:
6)方法学的结合:
7)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事业,指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从事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科研、教育、管理等系统活动的总和。
2、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请谈谈自己看法以及自己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加强哪方面能力的锻炼?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
(1)医学专业知识
1)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2)西医药学基础理论
3)中西医结合临床课 4)专业引导性课程
(2)哲学知识
1)中国古代哲学
2)现代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文化人类学)(3)其他自然科学
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及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应用等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4)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包括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语文、外语、逻辑学等基本知识。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素质培养
(1)哲学思想
(2)科学方法
1)科学假说 2)理论研究 3)临床研究 4)实验研究 5)中西医比较研究
能力培养
(1)思维能力
1)判断和推理 2)分析与综合 3)想象能力 4)联想能力 5)创造能力
(2)研究能力
1)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 3)设计能力
(3)自学能力(4)表达能力(5)组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