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人。

二是发展之痛。

“黄金十年”给煤炭人留下的最大痛点、让人最为痛惜的是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机遇,并且为煤炭产业今后的生存发展埋下了祸根。

这一时期,最深刻的教训是行业发展失控,企业家头脑发热,失去理性,发生了行业性、系统性、战略性失误,尤其是指导思想有误区、发展思路有问题、发展路径有偏差,忽视了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很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雷同、产品雷同,“一煤独大”,没有形成煤炭产业有效的替代产业,丧失了依托煤炭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是民生之痛。

“黄金十年”,企业在大幅举债、盲目扩张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职工的收入水平。

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理性,助长或诱导了职工生活消费的不理性,导致煤炭企业出现了大量的“房奴”、“车奴”和“月光族”。

其结果是随着煤炭行业步入“寒冬期”,职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大量职工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生活无着,房贷、车贷断供,进而造成大量的家庭纷争和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隐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黄金十年”的教训昭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

“黄金十年”无视行业发展规律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煤炭供给侧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和煤炭产业的大起大落。

当年“萝卜快了不洗泥”,大干快上,一大批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去产能打响的第一场战役,就是让这些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坚决停下来、压下来,最终实现市场出清。

然而,这一上一关浪费的不仅是巨额的社会财富,更是一个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机遇。

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性。

“黄金十年”中国煤炭产业走的弯路都是头脑发热、失去理性的结果。

回顾煤炭行业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35亿吨,国家规划到“十二五”末的煤炭产量为38亿吨。

但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十二五”规划都做出了产量翻番或接近翻番的规划。

国内排名前11位的大型煤炭企业2010年的煤炭产量是12.28亿吨,2015年的规划产量是25.19亿吨,翻了一番还多。

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战略性的错误。

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诸多从战略层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或教训。

最大的问题是战略迷失、决策失误,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犯了“粗调研、快决策、慢实施”的错误,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替代产业。

殷鉴不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煤炭行业形势向好,煤炭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黄金十年”的痛不能忘记,更不应忘记!疗好“寒冬四年”的伤2012年5月到2016年4月,是中国煤炭行业继上次世纪之交亚洲金融危机后,遭遇的最为艰难的时期,笔者称之为“寒冬四年”。

这个时期主要特点是“冷”,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寒冬期,突出表现为“四大”:一是过剩产能绝对量“大”。

目前,我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将超过60亿吨,扣除2亿吨进口煤,国内煤炭市场空间在37亿吨至39亿吨,过剩产能超过20亿吨。

二是进口煤冲击“大”。

我国煤炭市场被国际化。

2009年,我国进口煤首次多于出口煤,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而且进口煤量增长迅猛。

2012年之后,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始终保持在2亿吨以上,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进口量分别为2.89亿吨、3.3亿吨、2.9亿吨、2.04亿吨、2.56亿吨。

三是煤价下滑幅度“大”。

全国综合煤价由最高点8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330元/吨,跌幅达58.75%。

山西综合煤价由最高点656.1元/吨下降到224.32元/吨,跌幅达65.81%。

四是行业亏损面积“大”。

全行业超过90%以上的企业亏损,就连神华集团2015年煤炭板块也亏损20亿元。

这一时期的严重困难,给煤炭企业造成了诸多伤筋动骨的伤害,主要表现在:安全之伤。

企业亏损严重,导致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倍增。

最为突出的是,安全投入不足,设备带病运转,安全设施缺失,装备更新停滞,开采工艺退步;采掘接续打乱,“寅吃卯粮”、“挑肥拣瘦”,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以量补亏、以量保本、以量增利的问题突出;假整改、假密闭、假数据、假图纸、假报告,超层越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证照超期“五假五超”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企业领导为了保生存、保吃饭,忙于跑市场、跑银行,分散了抓安全的精力,企业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严重滑坡,等等。

人心之伤。

企业风光不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职工收入大幅降低,工资拖欠严重,最长的拖欠一年以上,人心不稳,情绪低落,全行业笼罩在一片悲观绝望的氛围之中。

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负累之伤。

“寒冬四年”吃光了企业多年来积累的老本,加之企业前几年盲目扩张造成债台高筑,几乎把企业逼至绝境。

以山西省属国有煤炭企业集团为例,目前七大国有煤炭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负债总额超过万亿元,体量相当于山西省一年的GDP,各大集团资产负债率均达80%左右。

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企业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此外,国有煤炭企业还普遍背负着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承担着大量的办社会职能。

可以断言,“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

眼下的市场形势好转,不是市场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煤炭减量化生产的结果。

2016年,煤炭消费量下降4.7%;进口煤炭25551万吨,同比增长25.2%。

两项合计,相当于缩减了1亿吨的市场。

但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减少3亿多吨,下降9%。

这就是说,2016年实际上向市场投放煤炭净减少了2亿多吨。

这就是去年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

当务之急,煤炭人应多一分理性,少一点浮躁,抓住当前煤炭市场止跌企稳、煤价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疗好“寒冬四年”的伤,弥补安全上的历史欠账,夯实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弥补亏欠职工群众的民生欠账,把欠发的职工薪资、欠缴的社保尽快补上。

特别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更必须把“疗伤补欠”摆在首位,使企业恢复元气,使职工重振士气,使发展再聚人气。

走好今后十年的路乐观估计,中国煤炭产业将面临今后十年至二十年转型发展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保障。

从我国能源储量禀赋特性来看,富煤、缺油、少气,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于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地位。

从资源储量来看,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

从能源比价关系看,煤炭价格是石油价格的1/9、天然气价格的1/3左右。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十三五”时期将达67%以上。

从替代能源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的比率仅能提高到20%左右,短期内大幅提高还有较大难度。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作为一种资源产品,随着煤炭资源减少、开采条件恶化,以及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能源的开发,最终会被替代。

近年来,煤炭已处于下降通道,未来留给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面对现实,我们煤炭人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坚决走出“市场好时无心转型,市场差时无力转型”的历史怪圈,重振旗鼓,坚定不移地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安全发展。

进一步严格落实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主责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

要突出抓好“两个关键人”、“三个关键团队”责任的落实。

“两个关键人”,即矿长和总工程师。

矿长(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抓住了矿长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的“牛鼻子”,“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

“三个关键团队”,一是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二是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三是以区队长、班组长、安监员为主的现场管理团队。

进一步严格煤炭资源开发开采准入。

要形成“多位一体”准入机制,把安全准入与环保准入、质量准入、效益准入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要划定禁采、限采、缓采、停采区域和资源种类,禁止规划和开采不安全、不环保、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

要严格落实安全准入制度。

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矿井整治力度。

对资源整合矿井,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一是要查条件、分类别。

二是要严厉打击明合暗分行为。

三是完善资源整合矿井关闭、退出机制。

对已经批准开采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灾害非常严重、危险程度高、安全无保障、无效益或效益低下的矿井或煤层,分类别设定时间表,依法有序退出。

将效益回报无望、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煤矿尽快关闭淘汰。

进一步加大打非治违力度。

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动态执法力度,开展“双随机”执法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五假五超”行为。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去产能。

201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煤炭行业去产能成效明显。

煤炭价格结束了连续47个月的下跌。

煤炭行业结束了连续26个月亏损的局面,整体扭亏为盈。

2016年,全国压减煤炭产量3亿多吨,有力地促进了煤炭供需形势的好转。

在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

退的是落后产能、不安全不经济不环保产能;进的是先进产能、安全合规产能,是结构的优化。

此外,对优质稀缺煤种也应适当保护。

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在控产量、减量化生产过程中,防止“一刀切”,尤其是对年产超百万吨的煤矿,必须综合考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宜减则减,宜稳则稳,宜增则增。

处理好“力度”与“进度”的关系。

在推进去产能中应因地而异,适度掌控“去”和“控”的力度及进度,适度稳控规模。

既要防止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防止力度过大、进度过快、矫枉过正,引起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紧张,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转型发展。

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要牢牢抓住今后十年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产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

近期看,煤炭产业转型不等于转行。

必须进一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提升先进产能、优质稀缺煤种产能占比,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长远看,煤炭产业转型最终要转行。

这是由煤炭产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要抓住当前市场倒逼和煤炭价格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以煤炭产业为依托,调整更多国有资源、引导更多民间资本,科学发展新动能、新产业,培育并最终形成与煤炭产业优势互补、多足鼎立并最终可以替代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

四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深化煤炭国企改革。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破解“政企难分”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放、管、服”要到位。

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放”的问题,尽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真正落实企业的“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地位,使企业有问题积极主动找市场,而不再找省(市)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