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术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部分名词解释(一)史前及先秦美术1、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烧制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

2、黑陶: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密致。

3、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粉碎后的瓷石制坯,烧成温度约1200℃,已经基本烧结,器表多施釉。

商周的青釉器皿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处于原始阶段,故称原始瓷器。

4、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出土,高14cm,口径29cm,底径10cm。

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三组,每组两边用弧线分割,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辨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

5、金有六齐:金指合金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的合金。

齐是调剂的意思,也就是比例。

锡使青铜质硬,铅使青铜质软,其中主要是铜与锡二者的配比。

6、失蜡法: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铸造方法,以蜡做模,用细腻的稀泥将做好的蜡模糊上,再将范内的蜡模熔化,外范与内范之间的就是模,再往模内灌注铜液,待冷却后去除器物。

7、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青铜器、出土河南新郑,高126cm,宽54cm,重64.28kg。

全器从造型到装饰充满了灵动的生意,通体满饰纠结的龙螭纹,器耳、器足和扉棱皆设计为生动灵异的怪兽。

镂空的莲瓣围绕的壶顶,中立一昂首展翅欲飞的鹤。

8、岩画: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岩壁或岩石上的图画。

9、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10、徐黄异体:指徐熙、黄筌二人都画花鸟画,因二人社会地位不同,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志向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

各自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后人称之为“徐黄异体”。

(二)秦汉美术1、秦代陶塑兵马俑: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秦始皇东陵道北侧的三座丛葬坑,其形象完及服饰完全按照当时秦朝军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与真人、真马差不多大等大,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

2、击鼓说唱俑:是我国汉代雕塑代表作之一。

该陶勇为男性说唱人形象,通过艺术性处理改变了四肢和身体的比例,形体刻画简略,动态、神情传神,是东汉陶塑的杰作。

3、画像石:是一种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兼具绘画和雕刻两种造型形式。

4、画像砖: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

5、马踏飞燕: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甘肃武威擂台出土,也称铜奔马。

高34.5cm,其侧视的基本构图呈倒三角形,运动感很强,使人产生骏马的速度能超过飞燕的联想,具有浪漫主义的巧妙构思,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

6、长信宫灯:出土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既是一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装饰品。

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

宫女作跪坐状,上身平直,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肩高举。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1、昙曜五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无所石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统称“昙曜五窟”。

2、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令雕刻名将将他征战时期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是昭陵北阙的一组纪念性浮雕。

是唐代目前雕刻的代表作。

3、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

精通诗文书画,时称“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等。

顾恺之的人物画注重“传神写照”。

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重要观点。

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4、《女史箴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根据晋张华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注重用线造型来创造绘画形象是其主要特征,全画共十二段,现存九段,选取当时贵族妇女生活片段进行描绘,意在向宫中妇女讲解和规劝封建道德规范。

5、《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之一,根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成,描绘了一个浪漫而伤感的爱情故事。

画用笔细劲古朴,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6、《游春图》: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画面采取俯瞰式的构图,该图画面色彩浓丽,富于装饰性,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7、《虢国夫人游春图》:盛唐时期画家张萱的代表作之一,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描绘了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率众游春的情景。

画卷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8、《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绮罗人物画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从事制练劳作的生活场景。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9、曹衣出水:北齐画家曹仲达,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10、吴带曹衣:指两种风格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

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视觉效果;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后人因称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11、以形写神: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

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以形写神”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但“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以达到形神兼备。

12、传神论: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强调人物画的“传神”,重视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气质。

13、书画同源: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想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问题。

14、谢赫“六法论”: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5: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唐朝画家张璪提出,强调艺术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

外师造化指画家从客观事物汲取创作原料,忠实于他所描绘的对象,进而对他所表现的物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中得心源。

16、《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作者张彦远。

全书分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

书中阐明了绘画的公用;对谢赫六法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在绘画品评方面,他列出自然、神、妙、精、谨细的等级。

17、唐三彩: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产地以洛阳为代表,所以亦称洛阳唐三彩。

以马的造型表现最为出色。

多用作冥器。

18、米点山水:即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施用色彩也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

首创人米芾,米点山水开创了水墨写意山水之先河,拓展了山水画的空间。

(四)、五代宋元美术1、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形容五代时期花鸟画画家黄筌、徐熙的不同风格:黄筌所画多为宫中的珍禽名花,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容,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人称“黄家富贵”。

徐熙常游于田野园圃,取材多为民间汀花野竹。

徐重落墨,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略加色彩,画面清新雅致,野趣盎然,人称“徐熙野逸”。

2、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私人书法皆属尚意一派,但又各自成法。

苏轼是宋四家之首,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

3、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此私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以清奇峭拔的形象、简括的笔墨章法和截景式构图塑造了空灵雅秀的江南山水,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李唐—《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踏歌图》;夏圭—《溪山清远图卷》。

4、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出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流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通过虚实的对比来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5、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他们山水重于笔墨,讲究风格,在笔墨方面各有独特创造。

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意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和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镇—《渔夫图》;倪瓒—《渔庄秋霁图》;王蒙—《青卞隐居图》。

6、黄公望:元四家之首,常熟人。

原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

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笔,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7、三远: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通过这三种方式表现的分别是高度、前后纵深和远景,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

由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

8、瘦金体:又名瘦金书,北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书法风格。

由薛稷、薛曜兄弟上溯褚遂良而发展而来,特点是笔画瘦直挺拔,结体内紧外展,顿挫分明,收放有致。

书体介于行、楷之间。

代表作《闫中秋月》、《楷书千字文》。

9、永乐宫壁画: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元代所建,永乐宫壁画是指永乐宫三清殿内壁画《朝元图》,以八个主像为中心,共有仙人二百八十多个。

所绘人物形象生动,服饰各有不同,色彩绚烂,创面壮阔、气势磅礴,存有唐以来的壁画风范。

10、《韩熙载夜宴图》:五代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刻画了官僚的心理矛盾和生活面貌。

全图以长卷形式共分夜宴、观舞、休息、清吹、宾客应酬五个部分,该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音乐、舞蹈、及绘画史的重要形象资料。

11、《清明上河图》:宋代风俗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

全卷采用全景式构图,内容结构按时间推移分为三个段落:(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清明时节的风貌,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图以墨笔淡着色,严谨精细的笔法,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

12、《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为北宋宣和年间宫廷画院学生。

全图大青绿墨骨山水的表现手法,用厚重的石青石绿加强苍翠效果,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勾勒为主,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写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13、《芙蓉锦鸡图》:此图描绘金秋景色中的芙蓉、锦鸡。

图中状物工丽,神情逼肖。

锦鸡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