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

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

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

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

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

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

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

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早茶”突出体现岭南文化“早”的特色。

岭南,春早;岭南人。

起早。

正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广州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与之
相应的有“趁早墟”(赶早集)、“饮早茶”的习惯。

广州人“饮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点来钟起床,步行到茶馆,“一盅两
件”(一壶茶、两件点心),慢慢“叹”(好好地享受)。

饮茶配以点
心或炒粉、面,这是广州早茶的特点,也是广州茶系异于其他茶系
的突出之处。

中国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没有佐食,而广州人却不然,饮茶总配以点心。

其原因不知是由于光喝茶太单调,还是由于
气候炎热不喝茶吃点心难以下咽,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广州人开始
有了这种习惯,是否受到西方饮食的影响,也无从考究。

茶、茶点、茶楼
广州人饮早茶,注重好茶,也注重配茶的点心与茶楼的环境。

清代的茶楼,茶台上摆有茶盅、茶盅盖和茶杯,点心糖果放在茶台旁
的小窗厨里,由茶客自取,吃完再结帐。

广州人多爱饮龙井、水仙、普洱、寿眉、红茶等。

广州茶楼所供应的点心,开始时较为简单,
仅有蛋卷、薄饼、酥饼之类。

近代以来,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
窗口,广州的茶楼也接受了西方传进的点心,如各种面包,蛋糕等。

民国时期,茶楼的点心出现多样化趋势,增加了各种富有岭南特色
的包点,以及岭南特有的用肉类制作的“烧卖”,如豆沙包、麻容包、椰容包、叉烧包、腊肠卷,以及排骨烧卖、干蒸烧卖、虾饺烧
卖等。

广州的配茶点心,由简单到丰富多采,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二十
世纪初,广州配茶点心愈来愈丰富,茶市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为
适应竞争的新形势,惠如楼首创“星期美点”,每周更换一次点心
品种,以吸引茶客。

广州点心,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而形成
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是:选料广博,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制作
精细,皮松屑薄。

茶点,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人饮茶,讲究环境。

广州人称茶楼作“茶居”,有不同的档次。

上乘茶居,门户金碧辉煌,室内字画高挂,瓷盅沏名茶,配以
高级点心,名伶演唱,此为达官贵人的去处;较低层的茶居、茶寮、
炒粉馆,不设茶盅,用瓷茶壶,消费水平较低,薄茶足以解渴,闲
聊可以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消遣与歇息,顾客多为“苦力”(搬运工)和“收买佬”(收破烂者)等下层劳苦民众。

广州的茶市,从来就
十分兴旺,大清早就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即使在抗战时期也不中落,可见“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广州老字号茶楼,多创于清代,长年陈旧的字号,始终客似云来。

老茶居有市内的惠如、巧心、太昌,东关的东如,西关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令人虽一日数登而不厌的吸引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