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1.简答:3×10’2.论述:2×20’ (谈理解,内涵+理解)3.自选政策分析:30’ (选择比较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论述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以及解决结果。
做可行性评估和效果评估)考试重点:1、东亚社会福利模式社会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的决策取向;家庭在福利提供中扮演重要角色;较低的政府福利角色;福利等差,中于精英阶层。
2、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这里的社会价值,指的是财富、权力、荣誉、地位、机会等等被统称作“价值”和利益的那些东西。
4、政策系统法律、法规体系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这三种形式构成的;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的。
(1)、中国的人大决策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高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
人大决策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①宪法。
②基本法律。
③法律。
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指特定意义即现行宪法所界定的意义上的法律,其确切含义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人大决定。
人大有四大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作为人大决定权行使的结果,就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人大行使决定权,而且行使任免权、监督权,都属于做决定。
具体而言,“人大决定”包括: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行为。
第二,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第三,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第四,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条例和单行条例之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
(2)、中国的行政决策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①行政法规。
②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③部门规章。
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3)、中国的司法决策在当代中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政策过程中,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功能主要在于政策执行,其政策制定的功能则相当弱。
5.公共政策决策体制(基本内涵)围绕决策权力,各种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分配和配置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
(1)、决策权力的配置①集权制与分权制②首长制与委员会制(2)、公共决策的规则①全体一致规则②绝对多数规则③相对多数规则(3)、议会制是基本的民主决策体制①总统—议会制②内阁—议会制③委员会—议会制6、公共政策理论模型(只考精英理论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a.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的模式,即把政策制定看作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互作用、讨价还价的过程,把政策制定看作对过去的政策加以修正、补充的渐进的过程。
他假定,政策制定是一个序列,即通过一条政治和分析步骤的长链,一条没有开端和终结、没有准确的边界的长链来展开。
渐进主义的要点是:(1)在政策问题的界定上,认为人们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对问题的所有方面及相关的所有环境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而只需集中于人们熟悉服有经验的那些方面上,这就大大减少了分析因素的数量,降低了复杂性。
(2)在政策目标的确立上,认为难以一下子就确定一个清晰明确的政策目标,而只需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沿着方向前进的过程中,目标自然会逐渐明确起来,这并且可以灵活调整目标或给方案留有余地。
(3)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上,渐进主义并不需要对原有政策进行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只需要对原有政策进行部分修正或变化较小的方案,把创新限于边际范围内。
(4)在政策方案的抉择上,渐进主义认为,决策并非是运用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方案是根据现实政治力量的相互协商、妥协所达到的平衡点来敲定的。
b精英理论模型现代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和帕累托,以及德国学者米歇尔斯,经由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和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进行民主的改造,逐步地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
精英理论模型主要观点:(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7. 公共政策执行(注意执行资源、执行手段、执行模型、执行偏差)政策执行:用以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即把观念形态的政策方案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的过程。
包括政策解释、目标分解、政策宣传、政策经验、物质组织准备、正式实施。
A执行资源:政策执行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物资源:充足的经费和优良的物质设备供给。
(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配置问题。
(3). 信息资源:充足的信息资源、科学的信息加工、畅通的传播渠道,完全的信息产出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
(4).权威资源:政策执行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
没有权威,意味着就没有权利和资格进行资源分配。
(5).制度资源:制度是政策执行程序化的基本保证,是对执行主体的权力依法予以保障和对其行为责任依法予以追究的基本依据。
B执行手段:公共政策执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政策执行手段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引导手段)行政手段的含义:是指依靠行政组织权威,采用行政命令、知识、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特点是:①权威性。
②强制性。
③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法律手段的含义: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法令、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特点是:①权威性。
②强制性。
③稳定性。
④规范性。
经济手段的含义:指根据客观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特点是:①间接性。
②有偿性。
③关联性。
思想引导手段的含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
常用的手段有:①制造舆论。
②说服教育。
③协商对话。
④批评与表扬。
C执行模型史密斯(T.B.Smir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
a史密斯过程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如下四个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
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策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
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
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
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b、互动理论模式这一理论模式的提倡者是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其主要代表作是《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1976)。
麦克拉夫林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出的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我们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行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C.琼斯、G.爱德华和、C.霍恩。
他们对此提出的定义亦趋向一致。
爱德华认为,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系列“发布命令、执行指令、拨付款项、办理贷款、给予补助、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事、雇佣人员、创设单位”的活动过程。
D执行偏差政策执行偏差是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象征式政策执行。
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
(2)附加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
(3)残缺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4)替代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5)观望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
(6)照搬式政策执行。
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8.公共政策监控(重点是监控体系及其完善。
论述题会考到,注意论述过程:是否到位缺乏什么完善)定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对各个环节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