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語法(一)——實詞第二節幾種特殊的動賓關係§一、使動用法§二、意動用法§三、處動用法§四、爲動用法§五、對(向)動用法§六、雙賓語一、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即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麽樣、做什麽”的意思。
如《鄭伯克段于鄢》:“莊公寤生,驚姜氏。
”句子中的“驚”,並不是說主語莊公本人“驚”,而是說使賓語姜氏受了驚嚇。
實際上,使動用法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遞系結構的內容,用“動+賓”表示“使+賓+動”的意思。
試比較以下兩個句子:齊使田忌將而往。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兩個句中的“將”都用作動詞。
“齊使田忌將而往”是遞系結構(兼語式),“將”前面還有一個動詞“使”,“使”的賓語是“田忌”,“田忌”兼作“將”的主語,形成了兩次連系,這種結構在現代漢語中很常見。
“齊威王欲將孫臏”,也是“使孫臏將”的意思,但用的不是遞系結構而是使動用法,謂語動詞“將”具有“使”賓語“孫臏”成爲“將”的意思。
再看:孟子將朝王。
/武丁朝諸侯。
陽貨欲見孔子。
孔子不見(陽貨)。
這種用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遞系結構的內容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早已被遞系結構所替代,但是在古代漢語裏像“齊使田忌將而往”這樣的遞系結構少見,動賓結構的使動用法則是很多。
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本來屬於形容詞、名詞或數詞。
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動詞時,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1、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和及物動詞都可以作使動用法。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多見於不及物動詞。
不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如果帶上了賓語,通常是使動,表示主語使賓語發出某個動作。
例如:莊公寤生,驚姜氏。
(《鄭伯克段于鄢》)先生舉手出狼。
(馬中錫《中山狼傳》)畢禮而歸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廣數言欲亡,忿恚尉。
(《史記·陳涉世家》)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左·襄二十二》)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蘇軾《石鐘山記》)有時侯,不及物動詞的後面不帶賓語,但從上下文看,這個不及物動詞仍然用作使動用法。
如: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論語·季氏》)這個“來”是“使遠人來”的意思。
再如: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赤壁之戰》)“走”是使動用法,但後面省略了“之”字。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論》)“病”也是使動用法,同樣省略了賓語“之”,下文幾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爲遞系結構,有兼語“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2)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及物動詞用作使動較爲少見,但也還是存在。
例如: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史記·項羽本紀》)外連衡而鬥諸侯。
(賈誼《過秦論》)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齊桓晉文之事》)由於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和一般用法從形式上不易分辨,必須分析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從意義上來確定。
例如: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左傳·宣公二年》)單看本句看不出有使動用法,如結合上下文就不難知道。
句意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主語晉侯使賓語趙盾飲酒。
“飲”是及物動詞,作使動用法,意爲“使……喝”。
再如: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論語·微子》)“食”、“見”兩個動詞原本就是及物動詞,此處作使動用,從上下文看,分別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見”的意思。
爲了區別及物動詞的一般動詞用法和使動用法,中古以後,人們曾經把用作使動的及物動詞的讀音加以改變(往往讀第四聲)。
上面所列的“飲”、“食”、“見”、“從”等都如此改變了讀音。
但不是所有的及物動詞用作使動都改變了讀音,例如上面的“朝秦楚”的“朝”字就沒有改變讀音。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常常用作使動,它的意思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這樣,形容詞也帶了賓語。
例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孟子·告子下》)欲居之以爲利,而高其值。
(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觸龍說趙太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論語·子路》)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禮記·禮運》)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梁惠王上》)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
(《孟子·滕文公下》)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論》)“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貴”,等等。
“高”、“尊”、“富”、“正”、“篤”、“睦”、“和”、“遠”、“輕”、“苦”、“勞”、“空乏”、“強”等形容詞用作使動以後,都帶上了賓語,作謂語動詞。
最後一例的“貧”字也是形容詞用作使動,但是並沒帶賓語,不過與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較,我們能夠看出“貧”是“使之貧”的意思,在這裏也是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在後代詩詞中時有所見,增加了詩詞的生動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風又綠江南岸”,形容詞“綠”在詩句中是“使……變成了綠色”的意思。
3、名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中,名詞有時也用作使動。
從意義上看,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爲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史記·項羽本紀》)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史記·晉世家》)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與“肉骨”爲對,“生死”不是並列結構,而是動賓結構。
“生”是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死者複生”;同樣,“肉骨”也是動賓結構,“肉”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白骨長肉”。
“國異姓”,“國”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異姓立國”。
“王我”,“王”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我成爲王”。
用作使動用法的名詞有時後面也可以省略賓語。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劉向《新序·節士》)“臣”和“友”是名詞活用作使動,但後面省略了賓語“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兩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爲臣”、“不得使之爲友”。
這種省略的賓語,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體會和補足。
4、數詞的使動用法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衛風·氓》)二、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爲賓語怎麽樣”或“以爲賓語怎麽樣”的意思。
和使動用法的區別是,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麽樣,意動用法則是主觀上的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
如: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爲不勝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兩例中“小”都帶了賓語,都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但第一例是“使之變小”,顯然是使動用法。
第二例“小魯”、“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魯變小、使天下變小的意思,而是主觀上感覺到魯國變小、天下變小了。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爲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事實上不一定具有這個性質或狀態。
例如:漁人甚異之。
(陶淵明《桃花源記》)帝壯超節。
(《後漢書·班超傳》)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
(《戰國策·秦策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老子·小國寡民》)時(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
(《漢書·趙充國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戰國策·齊策》)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莊子·秋水》)例一的“甘”、“美”、“安”、“樂”本來是形容詞,這裏活用爲意動,意思是“以……爲甘”、“以……爲美”、“以……爲安”、“以……爲樂”;例二的三個“美我”是“認爲我美,以我爲美”;例三中的形容詞“少”、“輕”也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爲……少”、“認爲……輕”。
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動的形容詞都帶了賓語。
形容詞用如意動,它後面的成分就是它的賓語。
2、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如意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當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稍稍賓客其父。
(王安石《傷仲永》)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韓愈《原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託地而遊宇,友風而子雨。
(《荀子·賦》)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蘇軾《前赤壁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大同》)例一的兩個“夫人”是名詞活用作意動,它帶上了賓語“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詞用作意動,全句的意思是“以風爲友,以雨爲子”;例三的“侶”、“友”都是這種用法,並且分別和後面的名詞構成了動賓結構。
對於意動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認爲”這個意義特點,這樣,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義的使動用法區別開來,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關係的動賓結構區別開來。
三、處動用法動詞表示對賓語的處置或等待,也可以用“以賓語爲……”語言形式去理解,可以用“把賓語當作……”或“把賓語怎麽樣”的語言形式去翻譯。
例如: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孟嘗君客我。
(《馮諼客孟嘗君》)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群臣知上欲王盧綰。
(《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處動用法是從傳統所說的意動用法中分離出來的,意動用法和處動用法有相同點:都可以用“以……爲……”的形式理解,但“以……爲……”的形式基本上表達了兩類內容,一是表達對賓語的認識,二是表達了對賓語的處置或對待。
而這恰恰就是意動和處動的區別。
既要看到二者的相同點,也要看到二者的差異。
重視差異,所以就從傳統所謂的意動中分離出處動來。
一般地說,意動多半在形容詞,處動多半在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