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动语宾语和动宾关系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汉语语法成分中的动语、宾语以及动宾关系作了阐释和分析,并且例举短语和句子进行解释说明,其中还对动宾关系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介绍,加入了转喻的认识,希望通过分析动宾关系来更加更深入的学习现代汉语语法。
关键词:动语;动宾关系;转喻认识
我们知道,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时,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法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这样打好基础会对我们日后学习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帮助,在分析短语结构类型以及划分句子成分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简洁明了。
汉语语法成分主要有六种分别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其中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成分。
定、状、补则是辅助成分。
一、什么是宾语和动语
(一)动语
所谓“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词语(包括已经动化的形容词);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
(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
(中补短语作动语)
(二)宾语
所谓“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被动语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它可以回答“谁”或“什么”的提问,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
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当句子或句子的谓语由动宾短语构成时,在句法分析中,就会分化出动语与宾语,并用 | 隔开。
例如:
|| 保持 | 安静。
(“保持”是动语、“安静”是宾语)
我们 || 已经完成了| 任务。
(“已经完成”是动语,“任务”是宾语)
二、在短语中认识动宾关系
(一)动宾短语
动词+宾语(动词的对象),形成支配、关涉和被支配、被关涉的关系,常用格式: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动宾短语的典型特点是“前动后名”。
如果宾语是谓词,则动词一般是表示心理、感知、动作始终、判断等的动词。
基本特点
1.动宾短语,不论其构成词语的多寡,一定由两个部分组成。
2.动词主要由动作、行为动词或其短语充当,也可以由非动作、
行为动词或其短语充当,还可以由动化的形容词或其短语充当。
3.宾语主要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也可以由代词充当。
例如:
购买商品(动+名词)
接受批评(动+动词)
喜欢漂亮(动+形容词)
丢下它(动+代词)
(二)对动宾结构中的转喻认识
传统语言学把转喻看作是用一种事物来替代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认识动宾结构时,动词和宾语的构词需要运用转喻认知机制。
转喻在动宾结构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动词中使用转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动作方式代替动作本身。
就动作而言,每一动作都有可能包含若干种具体的动作方式,并且每一个动作方式都可以称作是动作本体的一个构成部分。
与动作本体相比较,动作方式显得更为具体、形象。
例如:挤公交、养病。
“挤公交”,在车上有很多人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多出“挤”这个动作,但“挤”的受事应是人,而不是车,以“挤”这个方式来代替整个“乘公交”,突出了车上的拥挤,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乘公交”这种痛苦的经历,从而使表达的意义更为具体、形象。
“养病”也是如此,但和“挤公交”不同的是:后者动宾之间是动作方式+处所宾语的关系,而前者是动作目的+宾语的关系,因为“养”实际上指代“治疗”,“治疗”是动作本体,“养”是“治疗”的目的。
2.在动宾结构中,除动词中常用转喻外,宾语部分也常包含转喻。
(1)整体代替部分,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倾向于先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或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单位。
例如:挂上电话、吃大户。
“挂上电话”指挂上电话机的听筒;
“大户”转指大户人家的饭或粮食,涉及整体代部分(领属者代所有物)。
(2)部分代整体:部分代整体的模式较为常见,人体和其它事物都是由不同部分所构成的整体,能突出整体特征的某个部分往往用来指代这个整体。
例如:成为金领、看到新面孔。
“金领”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专指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
“面孔”转指人,“新面孔”指陌生人、新人。
(3)目的代内容,这一组中,宾语都是代表动作的目的,受事宾语不言而喻。
例如:跑项目、考博士、挤牛奶、打扫卫生.
(4)地点代人或事物,这类短语是一种特殊的动宾组合结构,宾语代替的是该地点范围内的人或事物,而不应理解为只是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如:吃食堂、吃饭店、教中学、睡下铺。
传统语法认为,这里的宾语都是动作发生的地点,即“在食堂吃”、“在中学教”、“在下铺睡”,等等,那么,“在餐厅吃”、“在家吃”也可以表达为“吃餐厅”、“吃家”,显然,这有些牵强。
如吃食堂、吃馆子不一定就是在食堂、饭馆里吃。
(5)工具代使用者、动作或内容。
例如:洗凉水、听mp3、看电视。
这类动宾结构中,宾语并不是动词的受事宾语,而是工具,分别表示用凉水洗、用mp3听里面的声音、看电视机里播放的节目。
(6)容器代内容。
例如:喝两碗、买一箱、拿三条。
在彼此都知道喝、买、拿的具体对象时,要强调的只是物体的数量。
(7)作者代作品。
例如:读鲁迅、听梅兰芳、看凡高。
这里“鲁迅”、“梅兰芳”、“凡高”分别指代他们的作品、戏和油画。
(8)产品商标品牌代产品。
例如:喝五粮液、开奔驰、抽万宝路、吃肯德基。
这里“五粮液”、“奔驰”、“万宝路”、“肯德基”都是商标名,分别指代该品牌的酒、汽车、香烟和快餐。
这时人们要突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品牌的产品。
(9)其它。
例如:弹g调、写草书、收秋。
“g调”、“草书”都表示动作的方式;
“收秋”中,“秋”代“秋天农田里成熟的农作物”。
3.动宾作为整体包含转喻
例如:戴乌纱帽、捧铁饭碗。
“戴乌纱帽”,就有很深的转喻渊源。
在中国古代,考上了官员,便要戴乌纱帽,因为乌纱帽是不同级别官位的象征,也就是说,“戴乌纱帽”是“当上官员”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如今,人们已习惯于用这个习语来转喻取得官职。
“铁饭碗”转喻为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
三、动宾结构的变化
(一)及物动词所带宾语范围扩大。
例如:砍树、砍骨头、砍利润、砍价格。
“砍”所带宾语由原来的只能带固体物质名词(树、骨头等)扩大到抽象名词(利润、价格等)。
(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宾语。
例如:服务人民;运动你的身心。
并且不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范围也在扩大。
比如:“服务”一词由专一对象“人民”(服务人民)扩大为泛指对象:行业(服务医疗事业)、特殊群体(服务老干部、处所(服务全球)等等。
(三)名词发展为动词。
例如:外来的“秀”
(show-表演、演出)从引以外来的名词“脱口秀”发展成为动词,带上对象宾语“秀时装”,还可插入补语再带宾语“秀一把才艺”(杨玉玲,2004)。
(四)名词或名词语素后可以再带名词。
例如:在法院就职/就职于法院——就职法院(处所)。
这种变化正说明在意义结构相同时多用动宾结构,动宾结构作为一种强势结构正在广泛被接受和使用。
四、结语
动宾结构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宾结构的认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该结构,认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及语言的本质。
当今社会与时具进,众多媒体强调创新性、时效性、独家性,在资源共享、事件相似的情况下,只能在语言的新颖别致上下功夫,特别是动宾结构的出现频率增高,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满足了现代信息的丰富化要求。
那么在语言研究过程中,我们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材料,考虑问题,从中总结出更多规律性的东西,更多的理解汉语现状。
参考文献:
[1] 罗听如.“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探究[j].语文建
设,1998,(5).
[2] 陈垂民.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
报,1995,(1):36-40.
[3]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a].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
集[c].商务印书馆,2000.
[4]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