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药膳的制作工艺

第五章 药膳的制作工艺

第五章药膳的制作工艺
药膳的分类
采用药食同源品制成的具有保健作用的佳肴种类繁多,如菜肴、点心、饮料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不同形态的药膳食品。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流体:汁、饮、汤、酒、羹。

半流体:煲类、粥类、糊类。

固体:糕点类、糖果类、粉散类。

按制作方法分类
炖、焖、煨、蒸、煮、熬、炒、熘、卤、烧、炸。

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

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

因时而异
由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在应用食疗之法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之时,必须“顺应四时”,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疗保健原料。

春季生理特征
春季人体阳气升发,肝脏疏泄,气血趋向体表,新陈代谢活跃,人体积滞较重。

由于风邪当令,易为风邪所伤。

有旧病宿疾,肝阳偏亢的人,易见目疾、眩晕、头痛等,肝炎病史者易见感肝区胀痛。

春季饮食宜忌
春季的饮食应清补养肝、通利肠胃。

不宜肥甘厚味,以免阻滞肠胃,酿生痰热,不宜食温热类及辣类调味品,以免助阳动火,触发肝阳上亢。

春季常用原料
春芹、荠菜、菠菜、枸杞叶、荸荠、海带、鸡蛋、瘦猪肉、鲫鱼、萝卜、海蜇、黄瓜、香蕉、荞麦、马齿苋等。

夏季生理特征
夏季属火,天气炎热,人体阳热偏盛,出汗多易伤津。

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人体易为湿邪所伤,出现全身乏力、胸闷不适、胃口不佳、口淡无味等症。

夏季饮食宜忌
夏季五脏属心,饮食应以甘凉为宜,适当增加清心火、补气生津的原料。

夏季的食物宜酸、甘、清淡、新鲜,多饮清凉饮料。

不宜食肥甘、辛热原料,以免耗气、助火。

长夏人体脾胃功能减弱,食欲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
泻等病症。

饮食不洁也易导致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

夏季常用原料
适宜夏季食用的原料有:
西瓜、黄瓜、绿豆、百合、丝瓜、茄子、西红柿、杨梅、鸭肉等。

适宜长夏食用的原料有:
冬瓜、赤豆、玉米、薏仁、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类原料。

秋季生理特征
秋天凉爽干燥,易出现燥证。

使人体偏于津亏体燥而伤肺。

秋季饮食宜忌
食疗保健应以生津润燥、滋阴润肺为原则。

宜食甘、寒、滋润原料,以利生津养肺。

不宜食辛热、香、燥及炸、熏、烤、煎等食物,以免助热伤津。

秋季常用原料
秋梨、桂花、甘蔗、银耳、瘦猪肉、鸭肉、牛乳、花生、苹果、蜂蜜、芝麻、萝卜等。

冬季生理特征
冬天寒冷,万物收藏,人体阳气偏衰,阴寒偏盛,腠理密闭,精气内藏,是四季进补的最佳季节。

由于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有寒湿痹症、胃脘痛、咳嗽、哮喘等疾病的人易被寒邪引发或加重病情。

冬季饮食宜忌
食疗保健应以温补助阳、补肾益精为原则。

宜食动物性食品以增强补益强壮的作用;
宜用炖、焖、煨等加工方法,以利脾胃运化吸收。

宜食热性原料,以利温补阳气。

不宜食用生冷、寒性及滑利食物,以免损伤肾阳。

冬季常用原料:
羊肉、鹿肉、鸡肉、牛肉、海参、人参、冬虫夏草、花椒、胡桃仁、甲鱼、猪蹄、牛乳等。

因地而异
北方饮食宜忌
北方地区寒冷、干燥,人体阴寒偏盛、津液偏亏。

不宜食用寒性食物,以免损伤阳气。

不宜食用油炸、香燥类食物,以免损伤津液。

常用原料有:
人参、胡桃仁、羊肉、牛肉、鹿肉、海参等。

滋润生津类:
银耳、黑芝麻、松子、蜂蜜、牛乳、小米等。

南方饮食宜忌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易引发湿热病症。

食疗保健原则为清热利湿,宜食清淡食物。

不宜肥甘油腻及滋补太过,以免助生湿热。

不宜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动火。

常用原料有:
薏米、赤豆、绿豆、鲫鱼、金针菇、茯苓、山药、百合、鸭肉、虾等。

因人用膳
特殊人群的体质特征
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不足,多痰多瘀;应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润肠通便。

儿童: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肺、肾常不足;应富营养、多样化、易消化。

孕妇:阴血相对不足,阳气相对偏盛;应少温补、清热、养血。

乳母:气血双虚、瘀血留;应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