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

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

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

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

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

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而实现了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对于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先后曾有过两条思路。

一是“先建设, 后改造”的最初设想, 即先经过约巧年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鼓励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待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 再搞社会主义改造, 一举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是“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面对新中国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 党中央放弃了原来的设想, 于年实行“一五”计划的同时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 从而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当时, 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乃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 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来解决的。

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却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和平改造的实现,不仅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观努力, 而且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反映。

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中国有几千年农民个体经济的历史, 农民对土地、耕畜有深厚的私有观念、个体自主经营的习惯根深蒂固。

农民是否同意走合作化道路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条件问题。

第一, 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化具有必然性。

二, 党和毛泽东制定了“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第三,毛泽东制定了合作化运动中正确的阶级路线。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中共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

第一, 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长期是党的同盟者, 革命胜利后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 又有遵守宪法, 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

同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强大, 是支持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上层建筑力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具备了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人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进行改造的条件和经济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确立。

为此 ,党的八大宣布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现在已经解决了。

” 1981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正式的结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同时指出:“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

在 195 5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以及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以致在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四点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建国初期,新中国以恢复经济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到1952年,新中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并认为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

只不过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恢复经济为主。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等方面来说,都比较小而已。

从这点看,社会主义改造是持肯定态度的。

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农业改造方面,苏联从1929年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一开始就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致苏联的农业陷入长期落后的状态。

而我国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大多数农民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是比较成功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方面,苏维埃政府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把资本家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而我国在革命胜利后,对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剥夺,而是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实行赎买政策,通过有偿的形式促使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

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建国初期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使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要贸易不要投资”的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