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研究的对象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0-14岁)。

儿童年龄分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出生为胎儿期,约2.3.4.名词解释选择第二章生长发育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kg,3个月的婴儿是其出生体重时的2倍,1岁时是其出生体重的3倍,2岁时是其出生体重的4倍。

体重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 )=出生时体重(kg )+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 )=6(kg )+月龄0.25(kg )2岁到青春期前:体重(kg )=年龄×2+8(kg )2. 身高(身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反应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正常新生儿的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 ,第一年平均生长25cm ,1岁身长75cm,第2年,增加速度减慢,平均增加10cm ,2岁身长85cm 。

身高(长)(cm ):年龄×7+70(cm )身高(长)包括头、脊柱和下肢的长度。

12岁时,上下量部相等。

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

3. 头围:平均34cm,1岁时24cm ,2岁时50cm ,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54-58cm 。

4. 胸围: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岁时和头围相等为........46cm ....。

.5. 上臂围:<12.5cm 为营养不良。

前囟 (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出生时为1.5-2cm ,1-1.5岁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等;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甲减等;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者。

3个自然弯曲:3个月颈椎前凸,6个月胸椎后凸,1岁时腰椎前凸。

乳牙共20个,恒牙共32个。

4-10月开始出牙,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月龄减4-6岁)。

6岁左右开始出恒牙。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10个月左右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

第五章儿科护理技术(不是很重要)浴盆:冬季39-39℃,夏季为37-38℃蓝光照射疗法:戴遮光眼罩,光疗时间24-72h,24h 可降低胆红素3-5mg/dL,温度30℃,湿度。

50%,光疗过程中遇高热、皮疹、腹泻,及时处理。

第六章 营养与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一、名词解释1.食物热力作用(TEF ):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BMR 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

2.6.佝偻病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样,以7-10肋骨最明显。

7.肋膈沟(郝氏沟):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的横沟。

1.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糖类),占总能量55%-65%。

2.母乳成分: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晚乳。

3.婴儿喂养的方法: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4.钙磷比例:(2:1)。

5.佝偻病的临床分期:初期(早期)、活动期(激期、极期)、恢复期、隐性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8.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腹泻、肺炎、佝偻病、贫血。

三、简答题1.母乳喂养的优点?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②增强婴儿免疫力③增进母子感情;④其他:哺喂方便经济⑤营养成分比例恰当2.添加辅食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①从少到多②由稀到稠③由细到粗④由一种到多种四、选择题1.婴幼儿基础代谢率(BMR)较成人高。

2.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为儿童所特有:生长所需。

3.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糖比例适宜(1:3:6)蛋白质以清蛋白(白蛋白)为主;颗粒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含糖量高,乙型乳糖为主;钙磷比例:(2:1)。

4.兽乳中:牛乳为主;蛋白质含量高,酪蛋白为主;矿物质含量高;缺乏各种免疫因子,这是与母乳最大的区别。

5.长期单独以羊乳喂养可致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尽早开奶,按需哺乳,生后半小时内。

7.哺乳技巧:清洗双手,清洁乳头、乳晕;坐位姿势;“C”型拖住乳房;能自由用鼻呼吸;两侧乳房交替进行,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每次哺乳都应该让乳汁排空,以防泌乳抑制和乳腺炎发生,喂养时间15-20min;咽下的空气排出,婴儿右侧卧位。

8.不宜哺乳情况:母亲感染HIV、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心功能不全。

9、生后10-12个月断乳,夏季炎热或婴儿患病时间暂缓断乳。

10、P64换乳期食物的引入。

11.营养不良的病因:摄入不足:喂养不当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12.营养不良最初表现:体重不增,继而体重下降。

13.皮下脂肪的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14.皮下脂肪消减的顺序:腹部(首先)→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15.营养不良的并发症:①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最常见;②:维生素A缺乏最常见;③自发性低血糖(最严重的):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减弱、呼吸暂停。

16.轻度(Ⅰ)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腹壁皮褶厚度0.8-0.4cm中度(Ⅱ)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25%-40%,腹壁皮褶厚度<0.4cm重度(Ⅲ)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30%,腹壁皮褶厚度消失17.生长迟缓:身高(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间2SD。

18.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营养不良特征性改变。

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下降是营养不良早期诊断的灵敏、可靠指标。

20.营养不良首优的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

21.中、重度患儿可从每日45-55kcal(165-230kJ)/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较好,可逐渐增加到每日120-170kcal/kg(500-727kJ/kg),待体重恢复,供给正常需要量。

22.苯丙酸诺龙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23.营养不良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必要时给水解蛋白。

24.肥胖的重要原因:活动过少和缺乏适当体育锻炼。

25.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

26.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皮肤的光照合成。

27.1.25-二羟胆骨化醇的作用:旧骨脱钙,新骨形成。

28.佝偻病的主要病因:日照不足。

29.预防佝偻病:经常晒太阳。

30.佝偻病初期:多见于3-6个月的小婴儿,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易激惹,夜间啼哭,枕秃。

31.佝偻病活动期:出现特征性骨骼改变。

32.佝偻病头部:3-6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乒乓球样改变;7-8个月方颅(骨样组织堆积)。

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胸部畸形见于1岁小儿。

33.佝偻病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34.佝偻病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

35.佝偻病初期:骨骼X线检查长骨骨gou 端钙化带正常或稍模糊。

36.佝偻病激期:骨骼X线检查钙化带消失,干gou 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

38.严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正。

39.佝偻病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首优)40.补充维生素D:(1)提倡母乳喂养(2)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注意维生素D过量表现。

41.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直至2周岁。

42.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d,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并提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43.手足搐搦症甲状旁腺急剧代偿分泌增加,血清总钙离<1.75mmol/L。

44.手足搐搦最常见的表现:惊厥;最严重表现:喉痉挛(可发生窒息死亡)。

45.手足搐搦急救处理:控制惊厥和喉痉挛,地西泮(首选),喉痉挛的患儿将舌尖拉出,进行人工呼吸。

46.最佳方案:止惊、补钙、补充维生素D同时进行。

47.喉痉挛时应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早产儿:28周≤胎龄<37周新生儿。

高危儿:母亲患DM,Rh阴性血型,年龄<16岁或大于35岁。

适中温度(中性温度):机体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最少,并能维持正常体温的最佳环境,与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有关。

也是维持正常体温的重要条件。

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除和水分丧失,体重可暂时下降3%-9%,约在出生后3-4d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在7-10d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预防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均应用消毒液洗手,防止脐炎,有分泌物者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

预防接种:及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护理操作与治疗尽量集中进行,抬高头肩部150-300,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脑疝发生用20%甘露醇降颅内压。

脐炎:断脐残端被细菌入侵并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病原菌以金葡菌最常见。

有脐炎时:用3%过氧化氢和75%乙醇,环形清洗消毒,3次/d。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P90.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血胆红素超过342 M mol/L者可因未结合胆红素过多或血-脑脊液屏障开放而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使脑细胞受损而变性坏死,其中以大脑基底节、下丘脑及第4脑室底部黄染最明显。

新生儿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病发率和病死率均高。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多见。

败血症感染途径:①产前(宫内)感染;②产时产道)感染;③产后感染:最主要感染途径,脐部多见。

脐炎全身中毒症状:三少:少吃、少哭、少动;七不: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或发热)、体重不增、精神不好(萎靡、嗜睡)、面色不好(苍白或灰暗)。

脐炎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

脐炎抗生素使用原则:早期、足疗、足疗程、联合、静脉用药。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又称新生儿硬肿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硬肿和低体温,重症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以早产儿和寒冷季节多见。

硬肿症病因:寒冷、早产、感染、窒息。

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含量少,导致硬肿症。

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较多,熔点高。

硬肿症临床表现:低体温;皮肤硬肿: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面颊→上肢→全身。

硬肿症分度:轻度、中度、重度。

复温:是治疗的关键,应逐渐复温、循序渐进。

肛温>30℃,T A-R≥0,放至30℃暖箱中,箱温不超过34℃,于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

肛温<30℃,T A-R<0,置于比体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提高温箱0.5-1℃,温箱不超过34℃,于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生理性流涎: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由于婴儿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有分泌的全部唾液。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奶和呕吐。

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胃2-3h,牛乳为3-4h。

人乳喂养儿的粪便:黄色或金黄色。

口炎: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限于舌、齿龈、口角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