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标准1概述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

是培养基配制工、组培接种工、组培技术研发工和组培室(车间)主管必须的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四大核心职业能力之一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准确配制培养基,熟练无菌操作,培养出组培苗木,能科学设计培养方案,科学调控培养条件,正确分析解决组培异常问题,保证组培苗质量,获得从事植物组培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同时具备组织培养工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今后从事苗木组培快繁与脱毒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生物科学基础、应用化学、园艺植物识别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为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1.2.1指导思想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组培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和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和农业生产特点,校企合作开发行动导向式项目课程,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2基本原则――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

在我校“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学期主要在校学习,第5学期顶岗实训,第6学期就业实习)改革的大框架下,在完成组培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从岗位面向及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与任职条件出发,并着眼于行业未来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统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与体系,体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教学设计的导向性、教学方法手段的适用性、有效性。

――坚持教学内容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与技术等级认证和行业、企业标准充分融合。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本着“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的育人理念,按照“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实施切实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高职教育规律,符合职业能力形成需求,尊重个体需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效果。

――树立“能力本位”现代高职考试观,以考促训,以赛促练,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作用。

――坚持“五化”要求,体现“六性”特点。

所谓“五化”即教学场景真实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员工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同步化,做到教学做考四合一;所谓“六性”,即课程结构内容设计与教学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开放性、多元性、整体性。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就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苗木组织培养项目设置的。

总体设计思路是: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

通过“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组培企业各工作岗位的目标、任务、职责与任职要求,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参照国家职业资格与技术等级要求,并从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出发,针对组织培养在农业上的种苗繁育应用领域,选取与辽宁乃至北方地区科研、生产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再由一个个教学项目组建成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进行合理序化。

在项目设计上,主要选取行业企业现行的先进、成熟的生产项目或与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度大的实用、新型的产业化项目,或者是校企合作项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组培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教育为辅线,双线合一,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树立“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和考试观,构建“以素质立意考能力,将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多元整体评价,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教学做考合一,从而保证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课程目标通过不同项目和具体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准确配制培养基,熟练无菌操作,培养出组培苗木;能科学设计培养方案,科学调控培养条件,正确分析解决组培异常问题,从而控制组培苗质量;具备组织培养工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最终成为适应组培生产、管理、组培苗木销售与服务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组培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1)专业能力①熟悉组培含义、类型、特点与具体应用,清楚组培岗位及其工作职责、任务与目标。

②熟悉组培工作程序、组培设施与建造要求,会设计组培室,科学管理组培室,能正确使用和维护组培仪器设备。

③熟练进行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组培苗驯化移栽等组培的基本操作。

④会设计与实施组培试验方案、正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够科学制订与实施生产计划。

⑤能准确观察组培苗长势、长相,科学分析、解决组培的异常问题,科学判定和有效控制组培苗质量。

⑥能按照培养方案或生产计划,熟练进行园艺种苗的快繁与脱毒操作,生产出合格组培苗。

⑦熟悉单倍体育种方法,能够进行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

⑧熟悉组培苗木工厂化生产与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能够进行组培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

(2)方法能力①具备自学能力,能自主学习组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②具备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能自主搜集、鉴别、处理组培信息,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组培实际问题。

③能独立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

④能不断积累组培经验,科学优化组培方案与操作规程。

⑤熟悉安全生产规范、操作规程及环保基本要求,并自觉遵守。

⑥具有求真务实工作态度,具有较好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⑦具有较强的工作过程、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与管理、工作评价与总结能力。

(3)社会能力①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②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工作责任心。

④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调研与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3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3.1课程结构本课程安排152学时,共计9.5学分,设计6个教学模块共13个项目,在1~4学期分阶段教学。

此外,还设计1个拓展模块共5个组培专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用。

该项目课程主体结构是按照岗位认知与教学设计――组培室设计与管理――组培基本操作技术――组培技术研发――植物脱毒与快繁――组培苗木工厂化生产管理的先后顺序编排,充分体现出由基本到拓展,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结构特点(见图1、图2)。

项目设计既涵盖组培基本技术,又以适应本地区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导向,突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多数项目中增加拓展知识,横向拓展到同类植物的组培技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纵向拓展先进、经济实用的组培技术,如非试管快繁技术、无糖培养、简化组培等,同时设置5个组培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发展近况与态势,为学生更好理解组培技术的应用优势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组培及其相关技术领域奠定良好基础。

该课程以项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和生产或设计出合格产品为导向,并通过设计终极目标和促成目标,突出强化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同步学习与该项目关联度较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实融合,从而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各学习模块、项目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布见后面的教学内容设计。

说明:组培专题模块属于拓展模块,设计以下五个专题介绍,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专题1 次生代谢物生产专题2 转基因技术专题3 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应用专题4 花粉植株诱导专题5 细胞培养4 实施要求4.1教学建议4.1.1教学组织①构建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课堂与实训环境一体化;②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为导向,基于组培工艺流程和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和农时季节,编排项目结构教学顺序,老师指导各学习小组完成实训项目或任务。

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同时,达到强化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③指导教师在实训前应全方位考虑课程教学的时、空间等相关因素,加强与实验室、基地管理人员的沟通协调,以学生为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些项目可分组交叉同步进行。

④指导教师要重视岗位认知与教学设计模块的项目实施,重点加强对学生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地位、做中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积极调动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这是有效开展理实一体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4.1.2教学方法与手段①树立“能力本位”教育观、教学观,关注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因材施教,肯定成绩,以任项目或任务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②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以就业为牵动,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并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和锻炼表达的机会;③教师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开发合作项目,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生产管理,用效益吸引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要设计和创设好工作情境,加大关键技能的实训容量,并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刺激体验、反馈、提升,最终提高岗位适应能力;④教师根据实训项目任务的不同,采取直观法、案例法、学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引导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明观点,讲解知识、技能要点,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训前展示图片、实物、动画或录像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示范,加强师生互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做相结合的过程中懂工艺,会操作,能设计,生产出产品,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⑤采取持卡实训和“以考促训,以赛促练”,加强实训与考核的结合,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和手段,突出考核的导学促教作用;加强小组积分制考核,以团队荣誉、连带责任来激励或促进小组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进步;4.2考核评价建议4.2.1考核策略建议①坚持开放、多元化整体评价观。

加强过程考核、动态考核、跟踪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对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素质现状作出整体性评价,同时评价主体做到多元化,既有(专职或兼职)教师、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个别项目或实训有企业人士的参与,同时明确企业评价的重要性和导向性。

②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并重,同步考核,以考促训,以赛促练,考核常态化,将考核变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以此更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

③单项技能逐项考核达标,综合技能实行综合考核,注重实操质量和理实融合式的问题考核,素质考评贯穿项目实施和教学的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