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南通体臣卫生学校二0一0年六月目录《物理》课程标准 (1)《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11)《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18)《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26)《人际沟通》课程标准 (34)《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38)《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46)《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60)《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 (70)《药理学》课程标准 (82)《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94)《药剂学》课程标准 (114)《药物分析》课程标准 (121)《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128)《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标准 (134)《心理学与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140)《药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标准 (150)《常见病及用药指导》课程标准 (156)《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 (161)《医院与药店药品管理技能》课程标准 (166)《临床药理学》课程标准 (171)《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标准 (178)《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 (183)《医药物流》课程标准 (189)《药品营销综合技能实训》课程标准 (195)《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202)《医院药剂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213)《物理》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物理》是药学专业高职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获取职业资格以及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并能胜任实际技术岗位的工作。

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知识结构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本门课程面向药学专业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1.本课程总学时54,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10学时,一学期开设。

在执行本课程标准时,教学时数可适当增加。

2.物理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精炼、实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理论,强化与实践联系。

在理论学习中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学习并掌握物理基础理论知识2.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习并掌握物理在相关专业上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要充分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其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操作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发展学生在各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方法:1.具有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具有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4.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内容标准绪论和变速直线运动1、了解物理与医药科学的关系,了解课程体系、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2、了解质点、参照物、时刻、时间路程等概念。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1、了解力的概念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3、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原第三章圆周运动和波1、了解圆周运动、简谐振动、声波、次声波、超声波2、掌握周期和频率、机械波3、掌握波长和频率、波速的关系第四章液体流动及表面现象1.了解理想液体、液体表面张力、浸润现象和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

类;2. 掌握连续性原理3.掌握能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现象。

第五章静电学1.了解点电荷、电场、电场线等2.掌握库仑定律和计算3.掌握电场强度第六章直流电1.了解电动势、闭合电路。

2.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湖和应用。

第七章电磁现象1.了解磁场、磁感线等。

2.掌握磁感应强度、磁通量3.掌握电磁感应现象。

4、掌握交流电。

第八章几何光学1.了解折射率、眼睛、显微镜。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

3.掌握透镜成像公式和计算。

四、其他说明该课程标准的编写遵循了适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原则,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并根据我校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该课程的特点制定。

同时,考虑到该专业的今后发展要求,适当的增加深度和广度,并适时补充新内容。

1. 课标中各部分所规定的时间仅供参考。

2.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有的章节可以采取少讲或不讲,指定学生自学。

3. 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实训学时要求,可以自由选择组合各技能中不同层次、不同的实训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4. 实训教学时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把同种技能、不同层次实训单元的实训项目组合。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1.以“任务驱动”,突破系统学习应用软件的理论和操作的框架,应用多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2.采用“分层教学”,改变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实施课程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要。

3.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强调“过程评价”,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记录、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1.本课程总学时132,其中理论 52学时,实验 80 学时,两学期开设。

在执行本课程标准时,教学时数可适当增加。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发布等应用能力,能运用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信息社会的安全意识与自律能力。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分领域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具有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能力。

(1) 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功能、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安全知识;(2) 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方法;(3) 掌握Word文字编辑与排版、图文混排、表格等基本知识;(4) 掌握Excel数据录入、填充、数据分析统计及图表制作等基本知识;(5) 掌握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6) 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及Internet应用;2、过程与方法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归纳信息;有主见地正确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的作品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具有较强的信息社会的安全与道德意识,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四、实施建议(一)任课教师知识资格、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信息》是实践性与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任职教师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对所教授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的研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运用项目教学法,探索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教学条件要求《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适合于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实训室要求环境优良、设备完善,每个实训室必须配备计算机,Windows XP系统环境,Office2003办公软件,并且配有数字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三)评价建议根据实施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不仅要看完成任务的结果即知识能力,还要考核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的方法能力及素质能力,这部分考核由任务单元的教学实施,每个任务单元均设计了结合具体内容的评价标准。

期末考试主要结合国家(或省级)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在具体的考试环境里实施,主要考核应会知识。

考核具体形式为:课程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20%+期末上机操作考试80%(1) 过程考核成绩:是由全部课程任务总和的平均值构成。

每单元任务考核:任务完成的完整情况50%+任务完成效果20%+熟练程度10%+学习态度10%+素质能力10%(2) 期末操作考试成绩:统一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该成绩具有一定客观性,该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