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解决,势必歪曲课程改革精神,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以下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
一、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二、重视主体失主导。
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
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
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基于此,教师只有还原“阅读过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阅读主体即学生,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
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也如吕叔湘先生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致力阅读过程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力是阅读教改的必由之路。
教师也要珍视、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