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周练试题2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周练试题2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周练试题命题:杨凤清满分100分一、(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面各组中加粗的字,全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A.觉解教条自强不息 B.慰藉迥然蹉跎岁月C.瞻望朝暾千载难逢 D.难堪媒聘一针见血2.下列文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精致习贯惭愧汗颜 B.功利追溯万古更新C.斜晖厮杀光霁日月 D.迟钝溘然手足无错3.下列句子中,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①可是人的对于________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②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________,特别暗淡。

③爱因斯坦说,他正在苦心推敲相对论的某些变化,他的退休决不会________这项工作。

A.超越忧郁中断 B.超过忧郁中止C.超越忧伤中止 D.超过忧伤中断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可见,对往事的回忆,在人性中是多么积重难返。

B.在生活中达到了满意这本身是一种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C.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感同身受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D.他没有这样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赶来的大夫太难堪。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年左右前濮水边上发生的一幕。

B.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C.所以他做的各种事,功利对于他有意义。

D.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

6.下列句子中,衔接得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吾浩然之气”的一句里看出。

________经他解释,________。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________。

①这种道德力量②道德这种力量③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④纯系外在的观察而产生⑤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⑥也就是宣示孟子能做圣贤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7.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翰(hàn)藻稗(bài)官妍(yán)媸毕露苏三起解(jiě)B.尘滓(zǐ)孤迥(jiǒng)位置相戾(lì)扛(káng)鼎之笔C.邂逅(xiè hòu)怅(chàng)惘茹(rǘ)苦含辛权倾(qíng)一时D.悲怆(chuāng)缱绻(qián quǎn)直截(jié)了当扼(è)杀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和霭沧桑相形见拙拾人牙慧B.蓝本参予针砭时弊惮精竭虑C.裨益浑身一筹莫展事必躬亲D. 诡计籍贯涸泽而鱼安乐详和9.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甲醛可使水产产品膨胀后定型,并保持一定的水分,有防腐作用,但不宜食用。

B.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你的确是件没面子的事,可你也明白,他必竟还是为你好。

C.拉关系、走后门之类歪风斜气必须坚决抵制,否则,我们就会失信于民。

D.如果管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处理好朋友心中的一些不平,许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有些领导干部______党纪国法,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巧取豪夺,中饱私囊。

②我们要让青年人懂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_____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③我仿佛窥见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道德力量,越发觉得自己____.④国际社会要求联合国_____巴以回到谈判桌上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

A. 忽视珍惜浅薄督促B.无视珍视肤浅督促C.忽视珍惜肤浅敦促D. 无视珍视浅薄敦促1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马城地势险要,______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交通要道,既是首都喀布尔的重要屏障,又是塔利班______反塔联盟的最大前沿要塞。

②那些看起来好玩想起来没用的书,虽然也能在"开卷有益"的意义上使人受益,但对于注重效率、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便______是浪费时间了。

______这种阅读违背时间经济原则,用较多时间去获取相对无用的信息,投入和产出不相称,是划不来的。

A.扼制遏制不免所以B.扼守遏制不啻因为C.扼制遏止不啻因为D.扼守遏止不免所以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最近几天,连下大雨,河水猛涨,防洪办公室通知各险段防微杜渐,加高堤岸,严防死守。

B. 加入WTO后,一旦外国企业大规模进入我国,人才的竞争不可避免,那时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

C. 向农民打白条,这种现象方兴未艾,国务院及时发出通知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在短时间内已经见到成效。

D.崔颢《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1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它的______的色彩和音响,______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2)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______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3)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______和______来加以______和______.A.复杂衬托启发思考经验阐发补充B.复杂映衬启示思考经验补充阐发C.繁复烘托启迪经验思考补充阐发D.繁复渲染启蒙经验思考阐发补充14.下面一个句子,在文中正确的位置是()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

原文:「甲」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

「乙」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

「丙」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

「丁」这是诗的一般规律。

15.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d.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e.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f.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正确句序: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28分)莱辛是认为绘画没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段的,但他却也看到绘画中有超越时空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把在时间上必然有距离的两点纳入同一幅画,就是画家对于诗人领域的侵犯,是好的审美趣味所不能赞许的。

''又说:"如果绘画把不同的时间放在同一空间去描绘,它也就同样不是摹仿的艺术而只是解说的工具。

"因为莱辛把文艺看成是"摹仿的艺术",所以否认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段。

黑格尔则认为这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是"东方原始艺术".雪中芭蕉这种超越时空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传统,直道今天的国画中,尤其是写意画,仍然普遍地采用。

传统戏剧表演上的"程式",也是带有象征性的,同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同一场戏,可以利用各种"程式"表现出不同时不同地的内容。

台上走一圈,可以表现骑马驱车,跋山涉水,经历数年数月,走过千里万里。

有副戏台上的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对联虽然并不工整,却表明了戏剧"程式"超越时空(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

绘画和舞台艺术是最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但通过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却可以表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深刻的思想性。

诗歌的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大体可分为实写和象征两种类型。

实写这一类型,比绘画要来得自由。

诗不像绘画要受到色彩、线条等外在感性材料的限制;诗歌虽然也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但语言文字这种传递的工具,不是构成外在形象的材料,而是唤起内在形象的符号。

诗中画不是静的画面,而是动的情景。

思想和感情的活动完全是在内在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

因此诗中实写的超越时空手法不像国画那样受散点透视规律的制约,生活体验就是联系不同时间和空间事物的纽带。

我们来读一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了从清溪经过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前往渝州的江行体验和思乡感情,这种体验和感情统一了广阔的空间,作者的亲身体验把这不同的地域给统一起来了。

诗中画可以用写实的方式超越空间,也可以用写实的方式超越时间。

所谓超越时间就是把不同时的情景融人诗中画。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写边塞征战的情况,从白天离营出征,到夜里征战告捷,白天黑夜两种场景同入一个诗中画面,都是实景。

和超越空间一样,超越时间同样不统一于景,而统一于人,统一于人内在的生活体验,所以一般都带有比较浓厚的抒情色彩。

诗歌超越时空手法的另一种类型就是象征。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将春秋两季不同的花合在一起,时空界限被突破了。

这里的春兰、秋桂不是实写,而是虚写,用以象征形芳志洁的美德,是作为象征的虚拟形象。

超越时空的象征是一种"借景立言"的手法,所写不同时地的景物或人物,都是用以比喻、寄托、象征某种思想和感情的。

(1)文中哪个意思能概括中国艺术超越时空的总体特征?写出这个意思。

(4分)答:(2)就超越时空来说,哪一种艺术享有更大的自由?这一点从哪里表现出来?(6分)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