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七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 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 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 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 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 把3, 0.2, 0.3&,0.231⋅⋅
,0.231&&,0.21341&&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13, 0.2=15,0.3&=3193=, 0.231⋅⋅=23177999333=,0.231&&=229990
231-2=990,0.21341&&=213412199900-=10664995.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 0.231⋅⋅
=x ……………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231⋅⋅=1000 x ………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 999x =231 故 x =
231999
, 约分,得 x =77333.
可见0.231⋅⋅转化成分数是231999
.于是在此基础上给出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就不困难了.请老师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已从中归纳得出相应的一般方法来.
设0.231
y =&&,则有 10y =2.31&&……………①
1000y =231. 31&&………②
由②-①得
1000y -10 y =231-2
即 y=
229990
231-2=990. 可见0.231&&转化成分数是229990231-2=990,在此基础上给出混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是不困难的.请老师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二、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差、积、商仍为有理数
证明:因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形式,故不妨设n a m =
, l b k
=, 其中m ,n ,k ,l 均为整数,且(m ,n )=1,(k ,l )=1,于是n l nk ml a b m k mk
++=+=. 由于m ,n ,k ,l 均为整数,因此nk +ml 与mk 均为整数,故nk ml mk +必为有理数,故a b +为有理数
对于两个有理数之差、积、商仍为有理数,可以用类似方法证明,这里从略.
三、 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证明:假设任意两个有理数a 、b ,设a <b ,它们之间仅有有限个有理数,不妨设仅有n 个有理数,这n 个有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a <c 1<c 2<c 3<c 4<…<c n <b .
由于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与积仍是有理数,因此当c n 是有
理数,b 是有理数时,2n c b +也是有理数,而且a <c n <2
n c b +<b .
即在有理数a 与b 之间找到了另外一个不同于c 1<c 2<c 3<
c 4<…<c n 的第n +1个有理数2n c b +,而这正好与假设矛盾. 因此,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四、 按要求,数正方形

2
图1
1. 在图1中,所有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
思路分析:要把图中的正方形数清楚,显然以边长的不同数值来分类进行统计要方便一些.
解:图1中,设边长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边长为1的正方形共有42
=16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共有32=9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共有22=4个;边长为4的正方形仅有12=1个.
于是图1中所有正方形,一共有12+22+32+42=30个.
2. 在图2中,以图中各点为顶点一共能画出多少个正方形?
思路分析:本题与第1题相比,略有不同.在本题中,除了第1题所涉及到的正方
等几种新的情形.
解:由1可知,边长为1的正方形共有42=16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共有32=9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共有22=4个;边长为4的正方形有12=1个.
的正方形共有32=9个,如图3
有2×22=8个,如图4
2个,如图5所示;边长为
的正方形1个,如图6所示.
故图2中所有满足条件的正方形一共有30+9+8+2+1=50个.
特别提醒:这里的两个问题从本质上说并不难,但是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能够把其中所有的正方形都按要求一一数清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类”去数每个图中可能有的正方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逐渐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等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可能来处理,只要学生能认识它们是一些正方形的边长即可,不必在此向学生介绍这些无理图6
图5图3图
4
数.
五、关于“负负得正”乘法运算法则
“为什么负负得正”要从初等数学的角度给学生讲清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以参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3期P3-P4的《“负负得正”的乘法法则可以证明吗?》一文,文中最后指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负负得正’的乘法法则是数学中的一种规定(定义),它不能通过逻辑证明得出.然而,对这个法则的规定既有客观世界中的实际背景,又有数学内部需要和谐发展的思想背景.教学中适当地介绍这些背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乘法法则的由来与合理性,但是不能将这样做认为是证明了这个法则.”此外,如果能够参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沈钢编著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概念》一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的相关内容,也许你还能获得一些新观点.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些具体实例,并能认可“负负得正”即可,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或过高的要求.下面引用一个有实际背景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一下“负负得正”的实际背景.
如果水位一直以每小时2cm的速度下降,现在的水位在水文标尺刻度的A处,试问3小时前水位在水文标尺刻度的什么位置?
为了区分水位变化的方向,我们可以规定水位上升为正,下降为负;为了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以后为正,现在以前为负.显然3小时以前水位在水文标尺刻度的A处上方6cm 处,于是有(-2)×(-3)=+6.
这虽然是一个“有实际背景的原型”,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负负得正”的乘法法则,但绝对不能就此认为这是对“负负得正”的证明.因为数学中的证明不是个例的验证,是需要依据已有的公理、定理、定义等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证的.
六、“科学记数法”课题引入的设计
(一)快速记忆游戏
目的:激发学生对数字或数据的兴趣.
下面有几组数据,你能过目不忘吗?一闪而过之后,你能记住多少,请大家一起来试一试,看谁记得多!
中国国土面积有9 600 000平方公里;
中国人口约有1 300 000 000人;
光的速度约为30 0000 000米/秒;
太阳的半径约为69 600 000 000米;
世界的总人口约有6 100 000 000人;
银河系的直径为925 000 000 000 000 000公里.
(二)讨论怎样有效地读出以上各个数据,顺势引出新课—科学记数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