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记叙文阅读(二)(一)那本韭菜换来的书(2016年遵义市第55中学模拟)居著培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文革”中被打为“毒草”的书籍被解禁,姐姐她们一群同学可以放开手脚传阅很多名著。
一本书从别人手里借来总还保留着其他人翻阅时留下的温度。
每次姐姐借书回来,我俩总是一刻不停,有时一个昼夜就能读完整本五六百页的书。
不忙不行啊,因为后面还有好多人在排着队呢!②那次,姐姐拿回一本《三家巷》,不久,在盼望中,姐姐又借回了《苦斗》。
从内容提要中我们知道这两本书是著名作家欧阳山的《一代风流》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我们还知道第三卷是《柳暗花明》。
但姐姐的那些神通广大的同学也没有这本书。
于是,大家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③无可奈何中,姐姐和我商议,我俩去邮购一本吧。
通过研究,我俩发现前两卷书都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我俩先写了一封信给出版社,言明想买书,问清出版社是否有存货,还有价格。
对方很快回信,回答有存货,欢迎邮购。
④但另一个烦恼不期而至,到哪儿搞到这笔钱呢?那时候全家靠父亲做教师的微薄工资生活,是不可能有这个余钱给我们买书的。
正好,天无绝人之路。
邻居小荷姐姐当时已经工作,是在镇上烧饼店工作,她给我俩出了一个主意,我们可以把家里的韭菜割下来,卖给烧饼店做烧饼。
这个好主意让我们欣喜若狂。
⑤一箩韭菜卖了九毛钱。
姐姐捏着钱拉着我的手走过门口烧饼炉,一炉烧饼正好出炉,黄灿灿,散发着诱人的韭菜香气。
旁边小黑板写着:烧饼每个六分钱。
我不由得使劲咽了咽口水。
姐姐像觉察到什么,看着我说,不想买书了?想!我坚决地回答。
姐妹俩于是很满足地回家了。
⑥我们耐心.......。
从开始筹款到寄出这笔钱历时大约一个季度。
这期间,爱吃韭菜炒鸡蛋的我俩..地等待韭菜长大硬是没舍得吃一根韭菜。
⑦不久后的一天傍晚,放学回家看到邮递员绿色的自行车停在家门口,我的心很快跳到了嗓子眼。
我接过邮递员送到手中的用牛皮纸包着的书,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那本崭新的散发着纸张清香和油墨气味的书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选自2015年4月24日《扬子晚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我和姐姐读了作家欧阳山的《一代风流》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没有办法借到第三卷,我们省吃俭用,通过卖韭菜,筹集买书的钱,终于买到了心仪的书。
__2.第⑥段画线句中“耐心”怎样理解?__“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的意思。
表达了“我们”为了买书,对韭菜长大的期待,从而表现了“我们”对读书的渴求。
__3.在筹钱的过程中,我们抵制了哪些诱惑?__①不买烧饼吃;②爱吃韭菜炒鸡蛋的我们没舍得吃一根韭菜。
__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__示例:为了追求某事物,必须要舍弃诱惑,才能获得成功。
__(二)睡在炊烟里的母亲(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朱成玉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
②她把钥匙丢失,打不开自己的家门,就像人间的祈祷,打不开耶和华的门。
③母亲老了,总是遗忘。
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
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④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三个儿子,三颗骄傲的星星。
三个女儿,三件贴心的棉袄。
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折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⑤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⑥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
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⑦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
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⑧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
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优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⑨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⑩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
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
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
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⑪驼背的母亲,离土地越来越近。
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
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
⑫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
母亲在厨房里噼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
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⑬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
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
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
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
⑭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⑮今夜,我又想起故乡的炊烟,可是我无法回到故乡,无法回到母亲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
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
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
__本文通过写炊烟里“我”对母亲的回忆,赞美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对儿女无私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感激、怜爱与思念之情。
__2.请分析第⑤段“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这句话的作用。
__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起点明主旨(点题)的作用,暗示了母亲对儿女的付出之多,也显示出儿女就是母亲的全部,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__3.请按要求答题。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__该句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厨房”比作“舞台”,将“围裙”比作“道具”,将“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甘愿为一家人做饭的场景,从这样的场景可见母亲持家的勤劳付出。
__(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
__“句号”是母亲生命的句点,是母亲人生的终结。
__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母亲是一个无私、勤劳持家、疼爱孩子胜似关心自己的人。
__(三)(2016杭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多彩陶碗[新加坡]尤今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
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
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
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
”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
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了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
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
每一只碗都掇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
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此刻,取舍竟是如此困难。
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
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
”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
”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
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⑪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⑫返回伦敦不久,女儿便呼朋唤友前来用餐。
事后,在电话中告诉我,多彩陶碗把一桌朋友的眸子都照得晶晶发亮,大家击节叹赏。
⑬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每逢周末,便烹煮各式各样的菜肴与碗进行搭配。
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村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
女儿发现,多彩陶碗用以盛放白白的大米饭或者是清澈的汤水,最能凸显它的美丽;如果放的是汁液浓稠的肉类,会玷污它的色彩,会糟蹋它的图案。
⑭我心想:嘿,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原该是配角的碗碟,现在,不但喧宾夺主地成了饭桌上的焦点,而且,还主宰碗里乾坤哪!⑮过了一段日子,女儿竟然绝口不提多彩陶碗了。
⑯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在碗柜里搬出搬进,很麻烦;再说,沉甸甸的,清洗也不容易呀!”⑰多彩陶碗完完全全地失宠了。
⑱对于处在见了“宝贝”就心喜必买阶段的旅者来说,这是必经的道路,也是必交的学费。
⑲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
而这些“昔日的宝贝”,都是我千辛万苦地抱着,提着,跋山涉水地捎回来的!(本文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
__本文记叙女儿买多彩陶碗,后来弃之不明的故事,告诉人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要拥有。
__2.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女儿对陶碗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A.一见钟情→B.小心挑选,反复取舍→C.呵护备至,兴奋异常→D.起劲地侍弄→E.意兴阑珊3.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
__食物与陶碗的风格搭配得自然和谐。
__(2)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
__不再喜欢,闲置一旁。
__4.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