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一模理综化学 实验探究专题2017西城一模 28.(15分)某化学小组研究盐酸被氧化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1)研究盐酸被Mn O2氧化。
① 已知MnO 2呈弱碱性。
I 中溶液呈浅棕色是由于M nO 2与浓盐酸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 II 中发生了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③ II I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可能是c (H+)或c(Cl -)较低,设计实验IV 进行探究:将实验II I、IV 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将i 、ii 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④ 用右图装置(a 、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V: ⅰ.K 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ⅱ.向右管中滴加浓H 2SO 4至c (H +)≥7 mol·L -1,指针偏转幅度变化不大ⅲ.再向左管中滴加浓H 2SO 4至c (H+)≥7 m ol·L-1,指针向左偏转幅度增大将ⅰ和ⅱ、ⅲ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研究盐酸能否被氧化性酸氧化。
① 烧瓶中放入浓H2SO 4,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滴加浓盐酸,烧瓶上方立即产生白雾,用湿润的淀粉KI 试纸检验,无明显现象。
由此得出浓硫酸________(填“能”或“不能”)氧化盐酸。
② 向试管中加入3 mL 浓盐酸,再加入1 m L浓H NO 3,试管内液体逐渐变为橙色,加热,产生棕黄色气体,经检验含有NO 2。
通过实验I 、II 、III 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l 2,II I的操作是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得出:盐酸能否被氧化与氧化剂的种类、________有关。
2017 海淀一模28.(15分)为探究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的反应规律,某同学进行实验如下: 已知: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1)进行实验i和ii:序号操作现象i 向2mLpH= 2的0.05 mol·L−1K2Cr2O7橙色溶液中滴加饱和Na2SO3溶液(pH约为9)3滴溶液变绿色(含Cr3+)ii 向2 mL pH= 8的0.1 mol·L−1K2CrO4黄色溶液中滴加饱和Na2SO3溶液3滴溶液没有明显变化23的原因:。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i中现象:。
(2)继续进行实验iii:序号操作现象iii 向2mL饱和Na2SO3溶液中滴加pH=2的0.05mol·L−1K2Cr2O7橙色溶液3滴溶液变黄色向2mL蒸馏水中滴加pH = 2的0.05mol·L−1K2Cr2O7橙色溶液3滴,溶液变成浅橙色。
①补充实验的目的是。
②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iii中现象:。
③根据实验i~iii,可推测: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的反应与溶液酸碱性有关。
a. 碱性条件下,Na2SO3溶液和铬(VI)盐溶液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 。
④向实验iii所得黄色溶液中继续滴加硫酸,产生的现象证实了上述推测。
该现象是。
(3)为探究溶液酸性增强对Na2SO3溶液还原性或铬(VI)盐溶液氧化性的影响,该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继续实验(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 K闭合时,电压为x。
b. 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硫酸至pH = 2后,电压增大了y。
c.继续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无气体逸出,电压几乎不变。
①上述实验说明: 。
②有同学认为:随溶液酸性增强,溶液中O2的氧化性增强也会使电压增大。
利用右图装置选择合适试剂进行实验,结果表明O2的存在不影响上述结论。
该实验方案是,测得电压增大了z(z < y)。
2017朝阳一模28.(14分)某学生探究如下实验(A):实验A 条件现象加热i.加热后蓝色褪去ii.冷却过程中,溶液恢复蓝色ⅲ.一段时间后,蓝色重又褪去(1)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____。
(2)分析现象i、ii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平衡逆向移动。
设计实验如下,“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现象a”是____。
(3)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实验如下:I: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用淀粉溶液检验挥发出的物质,变蓝。
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过程中一直未变蓝;加入稀H2SO4,瞬间变蓝。
对步骤Ⅱ中稀H2SO4的作用,结合离子方程式,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
(4)探究碘水褪色后溶液的成分:实验1:测得溶液的pH≈5实验2:取褪色后的溶液,完成如下实验: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②Ag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测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或离子)可能是_________。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实验A 中现象i、现象iii 蓝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2017丰台一模28.(15分)某研究小组为探究Cu 的化学性质及溶液环境对反应的影响,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
Ⅰ.探究Cu的化学性质(1)根据化合价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铜主要体现出的化学性质是 。
(2)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向实验①的集气瓶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色。
【查阅资料】ⅰ.黄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绿色。
ⅱ.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u(H 2O)4]2++ 4Cl-[CuC l4]2-+ 4H 2O利用化学用语和文字解释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 。
(4)反应③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是因为中性环境下反应很难进行。
铜表面黑色的物质为CuO ,同时有MnO 2生成,则中性环境下反应很难进行的原因是:。
Ⅱ.探究溶液环境对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性对铜与0.1m ol /L K MnO 4溶液反应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实验 试剂1试剂2 操作及现象①铜丝 氯气 将加热后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棕黄色的烟 ② 稀硝酸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③0.1mol/LKMnO 4溶液加热后,铜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环境 反应现象 酸性溶液紫红色变浅 碱性(1 m L 1 m ol/L Na OH溶液)无明显现象10 cm 铜丝试剂X蓝色 黄色5 mL0.1mol/L KMnO 4溶液溶液A(1)探究酸性条件下反应时,试剂X 是 。
溶液颜色变浅能否说明铜与0.1m ol/L KMn 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理由是。
(2)对于铜与0.1mol/L KMn O4溶液在碱性环境下的反应提出如下假设:假设Ⅰ:0.1mol/L KMn O4溶液在碱性环境下不能将铜氧化; 假设Ⅱ:0.1mol/L KM nO 4溶液在碱性环境下与铜反应较慢。
设计实验验证:将铜丝紧密缠绕在碳棒上放入碱性的溶液A 中,溶液很快由紫红色变为深绿色()。
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浅蓝绿色,试管底部出现棕褐色粉末(MnO 2)。
①反应加快的原因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其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
②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
2017顺义一模28. (16分)(16分)某兴趣小组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实验1实验现象液面上方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振荡,试管壁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实验1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
(2)为了探究沉淀变灰绿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① 甲同学推测灰绿色物质为F e(OH)2和F e(OH)3混合物。
查阅资料后根据调色原理认为白色和红褐色的调和色不可能是灰绿色,并设计实验证实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 F e(OH)3,方案是 。
② 乙同学查阅文献:Fe(OH)2在大量S O42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 e6(SO 4)2(O H)4O3(一种氧基碱式复盐)。
并设计对比实验证实该假设:向试管中加入 ,再往试管中加入 ,振荡,现象与实验1相同,结论是该假设不成立。
3滴0.1mol/L NaOH 溶液2mL 0.1mol/L FeSO 4溶液MnO 42-③乙同学继续查阅文献: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灰绿色可能是由F e(OH)2 表面吸附Fe2+引起。
推测所用的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应越小越好;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应越大越好。
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试管中10 mLNaOH溶液滴加FeSO4溶液实验现象实验26 mol/LNaOH溶液0.2mol/LFeSO4溶液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少量灰绿色) ,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实验36mol/LNaOH溶液0.1mol/LFeSO4溶液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极少量灰绿色) ,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能说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证据是。
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证明该假设成立。
(3)丙同学探究温度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影响:取少量灰绿色沉淀,在水浴中加热,颜色由灰绿变白,且有絮状白色沉淀下沉,原因为。
(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若尽可能制得白色Fe(OH)2沉淀,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2017石景山一模28.(15分)某小组为探究AgNO3溶液和不同类型盐溶液反应的多样性,设计如下实验:已知:AgSCN为白色难溶物;(SCN)2与卤素单质性质相似,(SCN)2为有色物质。
(1)①中的白色沉淀是。
(2)分离并洗涤①的沉淀,滴加0.5mol/LKI溶液,白色沉淀转变为黄色沉淀,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中可能发生的离子反应有。
(4)实验①的设计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③中红色褪去的原因及Ag+与SCN-反应的情况,小组进行以下分析和设计: Ⅰ.甲同学认为,红色褪去的原因与平衡移动原理有关,解释为。
Ⅱ.乙同学为了探究③中是否发生Ag+氧化SCN-的反应,又设计以下对比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长时间观察,溶液和沉淀均未发生颜色改变。
Ⅲ.丙同学认为,理论上Ag+能够氧化SCN-,为证明其猜想,设计如下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a电极上产生具有金属光泽的物质,b电极附近的溶液发生颜色变化。
丙同学的设计在证明氧化还原反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以上探究,得出AgNO3溶液和不同类型盐溶液反应多样性的结论是______。
2017东城一模28.(14分)资料显示“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逐渐减弱”。
某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KI与O2反应,实验如下。
装置烧杯中的液体现象(5分钟后)①2mL1mol/L KI溶液+5滴淀粉无明显变化②2 mL 1mol/LKI溶液+5滴淀粉+ 2mL 0.2 mol/LHCl溶液溶液变蓝③2 mL 1mol/L KI溶液+5滴淀粉+ 2 mL 0.2mol/LKCl溶液无明显变化O2④2mL 1 mol/LKI溶液+ 5滴淀粉溶液变蓝、颜色较②浅+ 2mL 0.2 mol/LCH3COOH溶液(1)实验②中生成I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