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中国儒家节俭这一传统美德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在“采摘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意识到与大自然斗争的艰辛和创造物质财富的不易,而产生的一这种最朴素的情感和消费伦理。

认为任何浪费物质财富的行为都是对人类艰苦劳动及其成果的不尊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各种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奢侈消费问题使儒家节俭这一传统美德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儒家节俭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所推崇,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背景,把中华民族的儒家传统节俭美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节俭观以现代价值,既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时摆脱传统道德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节俭思想向现代节俭思想的转变。

围绕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及其当代价值的主题,本文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从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人手,对于传统儒家节俭思想的产生、发展、迂回变迁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从而对儒家节俭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进而对其进行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二部分,在对中国传统儒家节俭观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其当代价值。

分别详细论述了其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以及道德价值。

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求知的欲望,即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欲望需求。

故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
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阁民也。

焉有人在位,阁民而可为
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①又曰:“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佛
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
其次,孟子对于国君的欲望和要求也给予了肯定,但同时,孟子也强调国君
的欲望和要求应该和民众联系在一起,应该以民生为基础。

孟子和齐宣王关于
生活兴趣爱好的对话充分表达了孟子的这一思想。

齐宣王不但喜欢美食佳肴,
还喜欢音乐、狩猎、女色等。

对此,孟子没有异议,但是他要求齐宣王要把自己的
欲望要求和人民的欲望要求联系在一起,以民生为本。

故曰飞“为民上而不与民
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③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已经具有了消费平等的思想。

(3)荀子的节俭思想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另一位儒学大师。

战国末期,统一全国的政权即将形
成,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荀子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治国之论。

这一理
论是在继承儒家思想的礼治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吸取了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
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以及道家的天道观。

在消费思想方面,荀子也吸收法、
墨、道家思想,明确的主张节俭思想,日:“敲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这,摒无兵也。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礼也。

”④
首先,荀子把节俭和欲望进行了科学的联系,第一次理性的分析了人性之欲
望,肯定了欲望,不盲目的的用节俭来抵制批驳欲望。

第一,荀子从唯物主义的
自然观出发,对欲望有了正确的认知,意识到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因此,欲望的
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夫是之谓天情。

”⑤又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⑥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