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白色鸟》教学设计
第17课
摘要:
小说通过描写两位天真纯朴的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以及如诗如画
的自然景色,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歌颂了美丽、纯真的
自然与人生,批判了残酷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一、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介绍作者。
二、通读概括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大意。
概括少年的生活,可用哪两个词形容?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
景来表现少年的生活的?
提示:宁静、美好。
事件、场景:①在沙堤旁扯霸王草。
②采写齿苋。
③在沙堤
旁歇憩(扔石子,白皙少年教黝黑少年地理知识)。
④划水(划到
河堤的对岸)。
⑤在河对岸抓蛇。
⑥共同观看两只白色小鸟在水
草边美丽、安详、自由自在。
三、分析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1)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云和风,
统不知蜇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2)然而长长沙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
动慢慢放大。
……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3)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速地流。
粼粼闪闪。
……卵石好洁净。
(4)并且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
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
……恰如了少年的梦想。
(5)雪白雪白的两只小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
显眼耀目的羽毛。
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6)四野好静。
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
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
在爬动,闪闪地亮。
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7)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
……浑然的简
直如一画图了。
(8)惊飞了那两只小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
悠然然地远逝了。
(9)天好空阔。
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作者笔下为我们描绘了炎热的夏日,空旷苍凉的沙滩,雪白的
水鸟和绿生生的水草,绿色的岸和谈青的山,热辣的太阳和清凉的
河水……一白一黑的少年恣意任情游乐其间,一切是那么平和安静,与白色鸟“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作者极少用诗化的语言来描
绘自然环境,用平实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来写,为小说展现了白
皙少年和黝黑少年的世界: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满了“野
花的芳香”;像河滩上的卵石一样洁净;像白色鸟一样“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
四、分析明暗线索
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那喊声打破了孩子美好的一切,
文中暗写了十年动乱的残酷、荒谬,这一信息是怎样通过文字传达
出来的?[来源:中.考.资.源.网]
其中穿插了“外婆”的一段情节。
从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和打发两个少年去玩,“莫出事,没断
黑不要回来”等片言只语,以及“斗争会”的锣声几处传达出来。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如此强烈地体
现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看到人类
的悲哀。
作者将残酷的现实掩藏于两个孩子幸福玩乐之中,这样处
理“文革”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更加突出了它的悲剧性。
五、分析象征手法
文章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象征。
那片河滩象征童年,那股野花
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汪的”、“无涯的”的绿芦苇林象征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夏日的太阳象征童年。
这些象征中,最核心
的一处便是以“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
童年的心。
六、讨论主题
请同学们谈谈以“白色鸟”为题的含义。
“白色鸟”象征了两个少年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现
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那喊声便是现实与成人世界的象征,它
们“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也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童年梦幻,他
们的童年似乎随那白色鸟一道“悠悠然远逝了”,等待他们的是现实,是成年人的社会,他们在一年年地长大,一年年地远离童年。
七、总结、扩展
作者用诗化含蓄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十年动乱的残酷、荒谬,
摧毁了少年一切美好的生活的社会现实。
《白色鸟》是一篇
散文
化小说,即不以塑造人物、编织故事为重,而刻意营造氛围,描摹
意趣,讲究含蓄自然。
八、布置作业
想象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的命运以后会怎样?为文章写一篇结
尾。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睛”的原因。
“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身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
“好像日
本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
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暗黄”的“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
区别。
“穿”字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
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大”字,赞美之情全出。
“卧”字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
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是扣住济南冬
天的“温”写的。
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
如果
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
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
“蓝水晶”。
最后一段中,“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问题研讨
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
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
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
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
笼统抽象之感。
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
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
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
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
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
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
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试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此法写出济南
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
本文开篇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突
出“暖和安适”,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
以小山的秀气、美
景衬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
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
舒适的气氛。
3.这是一篇成功的写景
散文
,全文充满诗情画意,反复诵读后,不免让人产生遐想:那是怎样
的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呀!总该要亲眼看看才心满意足。
产生这样
的效果,与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是分不开的。
你感受本文有哪些艺
术特色?
(1)作者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
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
”老舍正
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
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
意描绘:绘城,不绘城的东南西北,只绘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
绘山,不绘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把济南
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绘人,不绘形体,只绘济南
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正是因为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绘,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