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
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
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
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
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
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
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
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
比较和类比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形态和方法,并不为比较文学所独有。
但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比较却是它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是它的基本立足点,更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
在比较文学中,比较文学作为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再是普通学科研究中的比较手段,而是世界文学和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思维方式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产物。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
它决定学科的性质和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
这样,就把比较文学同比较文化、比较哲学、比较教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区别开来。
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的特征。
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文学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相互对话、相互阐释的新格局,开放性逐渐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积淀下来,成为比较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首先,比较的真正意义在于跨越和沟通,而跨越和沟通的实质就是开放。
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比,比较文学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其次,比较文学突破了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在空间上。
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已经是比较文学最显著的特征。
再次,比较文学的开放性还表明,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总之,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这是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是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具有无限活力和广阔前景的独立学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