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平均数 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平均数 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题
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
方法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640—1300之间。
自主列式算出
先交流,再汇报
列式计算




平均数
移多补少——平均数(一样多的数)
计算——(5+4+7+5+9)÷5=6
(700+640+910+990+1300)÷5=908(张)≈900张
习题集锦
1.如果要调查最受本班同学喜爱的任课教师,你准备如何进行调查?
2.求a.b.c三个数的平均数,列式是()
A:a+b+c B:(a+b+c)X3 C(a+b+c)÷3
3.几个数的平均数()其中任何一个数。
A:大于B:小于C:不确定是否大于或小于
4.总结:把多的给少的一些,让他们均匀一下,就一样多了。
我们把这一样多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1.用“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
我们是怎么才能得到平均数呢?
课件演示移的过程,并总结:这个方法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并不陌生,叫“移多补少”(板书)
2.用计算的方法得到“平均数”。
你能用什么方法能得到5、4、7、5、9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平均数是实际存在的数吗?
“6个”是5次“匀”出来的,它是这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课件出示:
2.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说一说大致的范围。为什么这样估计?大约在多少范围内?
3.课件出示第二小题: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
学生试着重复。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键
移多补少的感受、过程。
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流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激情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可能出现多种答案。
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字均匀一下,多的给少的,让他们一样多。
用学具摆一摆。表示记住数字的个数,然后将多的移给少的,使每次记住的数字一样多。
通过计算(5+4+7+5+9)÷5=6得到。
平均数就是把这5次记住的总个数平均分成5份。
不是
1.完成教材“试一试”第一题:
自主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平均数是把多的移给少的。
三、应用知识,内化提升
四、课堂总结:
1.据说大家记忆力非常好,咱们来测试一下好吗?
说出10个数字:,看你们能记住几个数字?开始:1、5、3、7、8、10、6、2、4、9。
1.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淘气小朋友也想和大家比一比。
2.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挤统计表。
淘气记住了几个数字?
3.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答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