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这篇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3、学习文中字词(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三)细读课文,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小组讨论:(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讨论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4)你又是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5)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讨论明确: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另外还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举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打比方:“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列数字: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2、交流讨论(四)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那么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找出并细细地体会。

1、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就如面对面交流。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非常形象可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探究解疑。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与老师、同学作再进一步的探究。

(五)体验拓展,学会联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课文:在本文中你认为应当掌握哪些知识,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又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帮助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思想方法上考虑。

【明确】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这表明每一个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可以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可见我们平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自己的发现,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课外延伸:①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②拓展练习: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有许多种猜测。

一种是课文中提到的“撞击说”;一种是:气候突然变寒,地表披上厚厚的冰层,恐龙饥寒交迫而死;一种是:恐龙中突然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种更奇特的猜想是:由于恐龙是孵化雌性还是雄性小恐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温度高低,所以当全球气温下降时,恐龙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请你任选一种猜测,并据此展开想像和联想,将陆地上的恐龙灭绝时的情景,作一下口头表述。

(七)作业练习1、巩固字词2、课后练习准备3、预习《被压扁的沙子》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导入新课《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可这无处不在的,“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的恐龙,忽然一齐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是否能破解恐龙的谜案呢?三、自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2、这篇短文说明的层次怎样? 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明确】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又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

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设置问题,学生讨论:(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明确】“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明确】“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相关主题